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水经注研究》、《水经注研究二集》、《郦道元与<水经注>》出版后,陈桥驿教授又一“治邴”成果,与南京师大已故段熙仲教授合校《水经注疏》铅排本,最近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于《水经注》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素有“宇宙未有之奇书”的称誉,一千四百余年来,研究者不断,形成为“郦学”。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其门人熊会贞襄助下,吸收历代“治郦”成果,为《水经注》作疏,又作了近四倍的补充和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2.
古晋昌城考     
“晋昌城”,明清以来的一些《水经注》刻本都讹作“晋昌川”;例如明嘉靖年间黄省曾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吴琯刊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的《水经注笺》等;至于清代沈炳巽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及王国维之《水经注校》中于此也未作订正。根据清代一些考据家们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人的考订,认为“川”乃是“城”字之讹。王先谦作《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作《水经注疏》,二书中都采纳了全、赵,戴三氏的考订结果,这样,  相似文献   

3.
自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开始撰注的《水经注》,其地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居“北地三书”之首。本年谱按年记录了郦道元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水经注》的创作情况,以为郦学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山水记,滥觞于《尚书·禹贡》,漫衍于《山海经》及《楚辞》、汉赋,蔚然于北魏的《水经注》。但与《水经注》同时出现的《文心雕龙》,却对这历史悠久的山水记并未论及,在肖统主编的文学总集《文选》里,也对它闭门不纳。形成这种有趣的文学现象,除了由于南比朝的北方文人学士以“经学”为圭臬,崇尚朴质学风、南方文人学士以“玄学”为依归,富于哲理探求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外,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记体文”一向被认为是“纪事之文也”,“以善叙事为主”,不需要作者的“缘物起兴”,因而在南朝广泛开展的探讨文学观念的浪潮中,在身经丧乱、亟待借物咏怀的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中,愈益暴露了记体文、包括山水记自身存在的弱点:即远远不能适应舒卷愁情,遥深寄兴的客观要求。因而肖统在《文选·序》里明确地说:“记事之史,系年之书”,不过是“纪别异闻”,均未选及;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文学作品,才“杂而集之”。这就是山水记因与“纪别异闻”有血缘关系,与诗意“沉思”和才丽“翰藻”又格格不入,而被摈斥于文学领域之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后,凝聚着杭州大学地理系陈桥驿教授毕生治“郦”成果的《水经注研究二集》和《郦道元与<水经注>》两专著又于最近出版。《水经注研究二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47万字,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水经注》研究论文17篇,其中包括与日本、港、台“郦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共讨问题的篇章。此外还有《水经注·地名汇编》说明、《水经注·文献录》、《水经  相似文献   

6.
因“湫”与“狄”二字形近,《水经注·沔水》将“湫城”讹写为“狄城”。《水经注·沔水》所记“湫城”与清华简《楚居》中的“湫郢”为同一楚地。根据《水经注·沔水》对“湫城”地理位置和周边水系的记载,可以将“湫城”定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长寿古城遗址,这里也就是《楚居》中的“湫郢”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湫郢先后成为楚国军事重镇、贵族封邑和楚王避居的行都。  相似文献   

7.
(一)卷二《河水二》:“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舍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1929年北平朴社刊行的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1933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排印《水经注》、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出版的王国维《水经注校》,均以“河水又东北会两川”,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水经注疏》诸稿本之源流及关系进行了清理,并在此基础上以大量事实证明“李子魁补疏本”系伪本,从而澄清郦学研究中所谓“誊清正本”之讹。  相似文献   

9.
《水经注》所引晋陆翙《邺中记》一书,是河北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邺中记》约亡佚于元末,诸辑本以《四库全书》本辑存最为详备。《邺中记》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特别是《水经注》虽然明确征引《邺中记》的文字只有一条,但在《水经注》中有大段文字与《邺中记》内容重合,显然系抄变自《邺中记》。这足以说明《邺中记》是《水经注》记述河北地理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关于郦道元撰著《水经注》的原因,学界只有只言片语的触及,尚缺乏专题探讨。郦道元撰著《水经注》之因源于自己的地理情结与学术追求,即在于他钟情于地理,深爱于山河;补救《水经》粗陋简略之失;勘正《水经》等前人地理著作之谬误。  相似文献   

11.
《汉书》、《水经注》、《晋书》及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多有关于成国渠的记载。各书所说成国渠在什么地方?是一条水还是两条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云:“成国渠在[郿]县东。《三国志》,魏青龙元年司马懿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水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元和志》,在郿县东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经武功县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据此,渭水南北各有一条成国渠,而顾祖禹已经不分南北,把它们混淆了。赵一清校《水经注》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赵氏说:“《汉志》,郿县成国渠北入上林,入蒙茏。盖西京已有是渠,卫公振更修治之。”(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引)杨守敬作《水经注疏》更证成赵说。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同意赵、杨的说法。我认为西汉、魏的成国渠,一在渭南,一在渭北,应该是两条,是否符合史实,不敢自信,提出此问题,仅以献疑。  相似文献   

12.
《水经注》中的灵隐山,不限于指今杭州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而是泛指今西湖以西群山,包括灵山在内。当然,灵山不等于灵隐山,灵山只是广义灵隐山的一个组成部分。《水经注》中描述的具有“高崖洞穴”特征的灵隐山,则正是灵山。《水经注》中的灵隐山,具有广狭二层含义。一、《水经注》中的灵隐山杭州西湖右侧有驰名中外的胜迹灵隐寺,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一般认为即古  相似文献   

13.
《水经注》举水条的复原陈再勤1郦道元创作《水经注》时,今鄂东举水流域是蛮族分布区。举水是《水经注》中叙述较详细的河流,今本《水经·江水注》(卷35)举水条云:“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蒙〕龙戍南,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和“郦学”家、杭大地理系教授陈桥驿先生专著《水经注研究》,最近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有关论文四十三篇,洋洋三十六万六千余言,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名胜古迹、地名、版本等各个学术领域,归纳起来可分三个方面:第一是《水经注》的地理学研究,作者把该书中有关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资料,一一加以整理研究,使之古  相似文献   

15.
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陽人。《魏书》本传说他于孝文帝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孝明帝时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参考《水经注》中他的自述,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一些事迹,如他生长于东齐(淄水条),景明中出宰颍川郡(洧水条),永平中除鲁阳太守(汝水条)等。 《水经》作者,旧题桑钦,《四库提要》疑为三国时人所著。其中记载全国大小水道一百三十七条。道元以“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故“访渎搜渠,辑而缀之。”  相似文献   

16.
陈桥驿教授所著《水经注研究二集》(以下简称《二集》),日前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这是作者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以下简称《一集》)之后,又一批治郦硕果问世。同时,读过是书,觉得《二集》之与《一集》,绝非只是数量之加,而是又有其全新的特色。如果说《一集》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水经注》的专集,在前代郦学界以传统地理学方法治郦的基础上,进入了用现代地理学方法治郦的新阶段;那末《二集》则是作  相似文献   

17.
陈桥驿教授所著《水经注研究二集》(以下简称《二集》),日前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这是作者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以下简称《一集》)之后,又一批治郦硕果问世。同时,读过是书,觉得《二集》之与《一集》,绝非只是数量之加,而是又有其全新的特色。如果说《一集》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水经注》的专集,在前代郦学界以传统地理学方法治郦的基础上,进入了用现代地理学方法治郦的新阶段;那末《二集》则是作  相似文献   

18.
浏阳市古称“浏”,古为越人族居之邑。东汉建安十四年(209),三国吴孙权首置刘阳县,县治驻居仁镇(居陵镇)。《水经注》称刘阳县为浏阳县,认为“县凭溪以即名也。”然而,《三国志》称刘阳县,属湘州长沙郡。刘阳,疑为长沙定王发之族邑封地,故以姓氏名地。置县称刘阳。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文学”,是采用了“广义文学”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之文,也包括应用之文。他谈到的文学“革命”,同样是既包括文学之文的“革命”,也包括应用之文的“革命”。他高张文学革命的大旗,不仅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而且首开现代应用文写作研究的先声。他在《文学革命论》中猛烈地抨击封建应用文,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文的“革命”来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很有必要重温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应用文“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