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唯心论的哲学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基本共同点之一,正如列宁所指示的,是“没有把握社会关系体系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没有在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上看到这些关系的根源.”他们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去探讨问题,因此不管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过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有一套反动的思想体系,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体系梁潄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称之为"孔家哲学"孔子的路",最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称为"周孔教化".他说:中国文化"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中国文化要义,页五三).他所谓中国文化其实就是中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旧世界,包括批判旧思想,对于推进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对于发展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都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他“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同一件事情”。①马克思在他毕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曾经用了很多精力从事批判活动,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生死也叫“来去”。来是偶然的,去是必然的,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只能“来去匆匆”,而无法做到“来去自由”。生是无法选择的,死也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短暂人生里究竟干些什么事,“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梁实秋语)却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来去”,按《三字经》的说法“人之初,性本善”,那意思是说,人不论从哪里“来”,都是很洁净的,但“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后来,特别是到该“去”的时候,那差别就大了。有的“质本洁来还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理工科大学的教学一般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基础课——专业课)的划分和顺序来组织的。人们形象地把它简称为“三段式”教学。它的基本精神是使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先打基础,后学专业。这是多年来人们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它反映了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人们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材的重要一环。但是,“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政治目的,竭力鼓吹“火烧三层楼”、“打破老三段”的谬论,疯狂破坏基础理论的教学,对教育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必须彻底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火烧三层楼”的谬论,是他们炮制的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的产物。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四人帮”为了兜售“两个估计”,全盘否定十七年  相似文献   

6.
里竹 《社区》2008,(23):27-27
早起去上班,刚出小区车子就被刮了,真是不幸,心里别扭得很,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划痕不是味儿。干脆去修吧,不然啥时看,啥时都不痛快。车子开进4s店,几个事故车的司机围上来。再看他们的车,每一辆都比我的惨,最严重的已经撞得面无全非,差不多到了报废的程度。我一阵释然.心里暗暗庆幸,我还有什么不痛快的呢,在这里,我算是最幸运的,不就是划掉了一道小小的漆吗?  相似文献   

7.
在“暂拟系统”语法中、趋向动词是被列为动词的一个附类的。①但这种作法有不少人不同意。因此后来出版的三种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②就都把趋向动词正式列入动词中做为一个小类,取消了“附类”。这个做法和原来的比较起来没重大原则分歧,却比原来更合理些。因为趋向动词本来具有动词的基本特征,比如可以单独作谓语,可以带宾语,可用一些副词修饰、可以有时态等等,从这一点说它们是动词,但另外它们  相似文献   

8.
应用历史学的角度,将"中国模式"放在特定时代、世界的背景下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将近代以来划分为"前中国模式"与"当代中国模式"时期,后者是前者发展与延续的产物,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与经验基础,两者的联系有内在的历史必然,也有统治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对"前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有利于我们进行"当代中国模式"的评判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单位,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人生存的依据。单位首先是“饭碗”。一个人如果在政府部门工作,便是“吃皇  相似文献   

10.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洞头有三宝,貂皮、贝雕和玛瑙。"这是流传在温州市洞头区民间的一句老话。"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贝雕又称螺钿,它的历史溯流而上可及周朝,到了唐五代时期工艺渐入佳境。海岛洞头贝类资源丰富,百余年来贝雕工艺几经兴衰,而今在新兴企业带动下,贝雕正老树开新花,露出新的容颜。  相似文献   

12.
人们具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觉,还有一种人们常说却不知其然的“第六感觉”。  相似文献   

13.
封建主义的“轻利重义”思想,同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一样,是地主阶级极端反动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主要表现为不关心发展生产,反对从物质利益上满足人民的要求,诱使人民安贫乐道,坐以待毙。利,指材富或利益。中国古代称个人的衣、食、住、用和国家的富国强兵都是利。因此,作为国家的物质基础和每个人的生存条件,利是至为重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反复证明:每当革命处于关键时刻,混进共产党内的那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总要跳出来,疯狂地和无产阶级作拚死的阶级较量,阴谋篡党夺权,妄图维护或复辟资本主义,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毁于一旦。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四人帮”在辽宁死党的那个“总管家”也不例外。他忠实秉承了老机会主义者和“四人帮”及其死党的衣钵,在我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娴熟地重蹈反革命故伎。这条拴在“四人  相似文献   

15.
16.
瑞金方言的助词“去”、“却”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客家方言瑞金话中三个动态助词“去”、“却”和“来” ,并将它们和近代汉语的相应助词作了对比 ,指出它们正是近代汉语助词在瑞金方言中的存留。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大搞批儒评法、抑韩扬柳时,有所谓“永贞革新”的提法,柳宗元被说成拥护永贞的“革新派”,韩愈被指为反对永贞的“守旧派”,在永贞时期当政的王叔文,被说成所谓“永贞革新”的英雄。 究竟“永贞革新”是怎么一回事,还得认真加以研究。“拣着封皮当告示”,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永贞,是唐顺宗李诵的年号,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太子。贞元二十一年乙酉,亦即公元八零五年夏历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死了,李诵依例继承帝位,到八月初四日,因久病不愈,不能处理政务,传位给唐宪宗李纯。  相似文献   

18.
"来"和come,"去"和go在词性、词义、句法和搭配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来"和"去"、come和go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来"和"去"、come和go的使用,既涉及实际空间距离的理解,又涉及心理空间距离的理解.故在实际运用中,既不能把"来"和"去"、come和go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把"来"和come、"去"和go简单地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有助于清除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并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却是以现代化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前提依据的。现代主义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扬弃,以至于产生了“现代性焦虑”和意义生活的丧失。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有利于从微观领域颠覆现代主义的文化霸权。因此,应在现代日常生活世界中对“日常性”和“非日常性”进行双重批判,以建构一种能够不断自反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讲到汉语里有一种复指成分,共有三种类型,其中的一种是“重迭的复指”。它认为,这种重迭的复指是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表示相同的内容,充当句子里的同一个成分的。我们认为,重迭复指结构里的两个词语未必都指相同的内容,也未见得是作同一个句子成分的。“暂拟系统”把这种复指成分说成是和主、谓、宾、补、定、状等成分并列的另一种成分,这在目前是没有人同意这种说法了。正因为如此,目前绝大多数语法工作者都把这种重迭复指结构称为“同位词组”,而“暂拟系统”的修订要点里则称它为“复指词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里则称它为“复指短语”。对于这种所谓同位词组,语法学者的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