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既是著名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又是杰出的一代报人.他20几年的办报活动,一直与其反对封建专制及列强入侵,倡行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斗争相始终;论办报生涯之长,创办主编报刊之多,报业思想之新与丰,宣传的社会影响之大,在清末民初尚无人能出其右者.他一生的办报活动,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交流,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界大解放与报业自身的发展,及推动了当时的社会改革与迈向近代化,而且还造就奠定了其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爱国者、报界之巨子、杰出政治改革家和启蒙宣传思想家、传播西学文化使者中之主角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创办日报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盛世危言》一书的“日报上”篇和“日报下”篇中。郑观应介绍了西方各国日报的情况,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报的“通民隐,达民情”的基本功能,强调了创办代表自己利益的报纸的必要性。他着重阐明了创设报馆的作用,对日报记录的内容也作了非常全面详尽的说明,提出了日报的主笔和访事等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应享受的权益。郑观应指出了创办日报对变法自强的现实意义,不仅强调了创办日报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创办外文报的紧迫性。郑观应对日报功用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对我们今天的报业工作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民族报业资本诞生的历史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民族报业资本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民族报业资本的诞生,取决于三个条件的渐次具备。这三个条件是:国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民族报业,可以克服传统社会因信息隔阂而导致的施政腐败等顽疾,也可以促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文化,国人掌控舆论话语权还有助于外交和国防建设;上海、香港、广州、汉口等地经济较为发达,加上环境相对安全,故流动人口增加很快,较大的人口规模和特定的人口结构,有助于报业编辑队伍和受众队伍的生成与发展;沿海城市先进的基础设施,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办报条件,也增强了国人办报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萌生阶段,外国传教士起了较大的启蒙作用。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国先后举办过中西学院和中西女塾,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在办学和办报的活动中,他宣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创办近代教育事业的意义,主张选派留学生,建议设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体制。林乐知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是随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中国近代的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们,能够抓住时势和报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试图阐释和说明一系列当时办报所遇到的实际课题入手,建构起了具有一定进步意义、时代特色和理论高度的新闻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达,自1900年起至1949年止,常熟知识分子所办报刊累计达200余种,如此数量众多的报刊推动了常熟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虞山诗社(1920-1937)是近代常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在其存在的十七年中常熟近代报刊事业臻于辉煌。该诗社社长俞鸥侣、钱南铁的办报经历是诗社文人乃至常熟近代知识分子创办报纸的缩影,在其带动下虞社文人积极创办报纸。虞社文人在推动常熟近代报刊事业发展以及常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以来,近代新闻宣传方式逐步在中国推广,与此同时,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将刚兴起的近代宣传方式作为革命的利器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革命的形式和内容。他一生创办了10余种报纸,领导了3次思想论战,并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和宣传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顾莹惠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于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 ,外国毒品商在华肆无忌惮地走私鸦片 ,他们不仅公开贩卖鸦片、毒品 ,甚至还在租界或租借地内就地制造毒品。外商之所以敢无视中国法令 ,则主要因其有治外法权为护符。正因为此 ,中国人民所以一直把反对外国对华毒品贸易与废除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开辟了两个公共租界,即上海公共租界和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公共租界建立之初,在土地章程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均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蓝本,两个公共租界因而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个公共租界在租界的拓展、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租界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差异。就两个公共租界进行研究、分析与比较,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租界史,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入世前后中国报业结构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新兴的都市报--市民报成为了新闻改革的生力军;二是商报作为市民报继都市报之后异军突起.两大变化为中国新闻界带来了新气象:市民报引领潮流.而四川报业在世纪潮流中对中国报业的贡献则是开创性的: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出了一整套市民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的经营理论和运作模式;为中国报业企业化经营提供了成功典范;面对入世进行了"大演习"并率先大调整,为中国新闻改革继续提供新鲜范例与经验,走在了全国报业改革的前列.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利用报刊这一先进舆论工具,宣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民权思想和“物竞天择”的社会进化论观点及变法维新思想,对封建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进行批驳,形成了新兴的报刊文体。他们的办报活动,直接地推动了近代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史量才经营《申报》的22年间,以“史家办报”的新闻观,坚持独立的“报格”,“以史自役”,客观记录历史,敢于评价历史,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信史,使《申报》的事业达到了颠峰。史量才的报业实践全面诠释了其“史家办报”的新闻史观。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代中国新旧两极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实相当宽广,在新旧阵营里通常也还有进一步的新旧之分,对许多人来说亦新亦旧恐怕正是常态。但“不新不旧”的人与事以及新旧各自阵营中表现不那么极端或积极的群体则成为既存近代史研究中的失语者,包括医生群体、数量极大的缠足女性、废科举后逐渐被排除出乡村教育领域的塾师群体,以及民初的“前清遗老”和四川的“五老七贤”及其追随者等,他们似更多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变的一面。弥补我们近代史画面上失语的部分,或者不失为今后史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新学”概念是与“西学”密切联系的,传教士首先用它指称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后来将它延伸到西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学者在与传教士和西方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西学并接受了“新学”概念。“新学”的近代意蕴是多重的,“近代新学”的确立即是以这些意蕴为依据。“新学即西学”确立了洋务派的新学形态,“即中即西”确立了维新派的新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坚守古代"文人论政"、"言论报国"的理念和传统,主动介入大众传媒,竭力彰显变法维新、民主共和等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忧国忧民、立志改造社会的青年毛泽东与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办报论政"、"以报参政"的联系与区别.主要结论:青年毛泽东虽然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文人"文人论政"的浓重浸染,但在自觉意识、认识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却明显超越了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