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纵观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每一次诗风的改变总是由于新的内容突破了旧形式,总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形式。许多卓有成就的诗人莫不是重视学习民歌,并从中吸取了养料和形式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民歌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诗史上,文人诗歌同民歌结合得最为紧密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汉末建安时期,一个是盛、中唐的天宝、元和时期,以建安时期最为突出。建安诗人从周民歌中摄取养料,更直接地感受着汉乐府民歌的熏陶,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遵循着乐府民歌化路线。从而,具有与汉代文人诗迥然不同的新成就新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恩维 《学术探索》2009,(5):138-144
模拟是梁陈宫体诗人实现"新变"的策略。梁代宫体诗人通过对乐府古辞的模拟,解构了旧体古辞,建构了宫体;通过对永明诗人的新体诗、赋咏古题诗以及新声乐府民歌的模拟,发展和完善了永明体,使之进一步向近体诗发展;而《玉台新咏》的编撰,则通过选目实现了宫体诗的自大其体。陈代宫体诗人的拟作旧题新作,完成了宫体诗的"新变",但最终滑入了色情的泥沼。  相似文献   

4.
董芳 《阴山学刊》2007,20(1):55-57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民歌演唱艺术也不例外。新时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声乐艺术中有用的东西,创造发展我国歌唱艺术时,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民歌演唱艺术传统,不断完善发展我国的民歌演唱艺术。  相似文献   

5.
郭延礼 《文史哲》2006,(2):102-108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他受到过民歌的熏陶,自幼喜爱民歌,他还主张搜集民歌,研究民歌,是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驱。他进步的民间文学观和“民歌情结”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黄遵宪善于吸取民歌的营养,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他吸取民歌中的“情真”说,主张写诗要情真、意真、抒发我之心声;三、“民歌情结”赋予黄遵宪部分诗篇以民歌风味。他晚年的创作及其对“新体诗”(“杂歌谣”)的构想,也鲜明地受“民歌情结”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诗体.所谓竹枝词,又称柳枝词、竹枝歌,原是四川东部夔州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曲调宛转,节奏轻快,可与舞蹈、音乐相结合.歌者歌竹枝词时,往往手执竹枝,边唱边踏步,有时则伴以舞蹈动作,故名“竹枝”或“柳枝”.竹枝词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正如当时两湖地区民间流传的“九歌”一样,在东川一带的民间极为流行.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段时间辗转于巴山楚水一带任地方官.由于比较接近民间,刘禹锡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因而写过一些竹枝词,开文人写作竹枝词的先河.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存下来的.”“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养料.”刘禹锡是一个善于向民歌学习、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的诗人,他写的十一首竹枝词可谓首首佳妙,字字珠玑.和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例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也写过一些竹枝词.此外,李涉、皇甫松等亦有竹枝词问世.宋  相似文献   

7.
诗人沙鸥一生对新诗的形式和意境作不懈的探索,以学艾青抒情诗起步,又转向民歌学习引四川方言入诗,研究古诗创造了人称“沙八行”的诗体,八十年代年届花甲的他开始探索中国传统诗如何与西方现代诗结合,创造了“新体现代诗”。  相似文献   

8.
谁都知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的精华部分和汉魏南北朝乐府的无名氏作品,都是民歌。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体”的出现到唐代新乐府的兴起,都明显地受到民歌的影响。此外,象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也积极地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出了彪炳史册的文学作品。到了新文学运动迅猛发展的三四十年代,民歌,更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民歌体新诗出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吸取民歌营养,运用民歌形式创作的<竹枝词>,反映民间生活,体现民歌风韵,成为向民歌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11.
船山先生诗论多持论精微,发人深省。但亦并非全无可指摘之处,船山曾在《薑斋诗话》中批评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语、许浑"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之语为"乌合"之诗,并且以此认为诗人写诗"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若缺乏亲身历见,便是"欺心炫巧"。窃以为,船山之论,虽不无道理,却亦可商榷。古今大诗人写诗,莫不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诗人笔下之景,莫不得天地之会归,境识俱起,物我浃化,最终会超越耳闻目见。本文征引古今文论,并以古今名篇证之。今不揣冒昧,指摘古人,是否唐突先贤,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相似文献   

13.
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07-114
清代中琉交往的主体,是双方雅好诗文的士大夫阶层。而山川秀丽、经济富庶、人文昌盛的江南地区,是琉球诗人赴京的必经之地,亦是赋诗吟咏的多产之地。琉球诗人笔下的江南题材汉诗,展现出壮丽多姿的画卷,表现出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姿态和风貌,是诗人穿越时空阻隔,实现中琉对话、古今沟通的津梁。藉此可探析琉球江南题材汉诗的审美特质与意义,进而发掘琉球汉诗的儒家文化底色以及琉球诗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据说,这个口号是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时提出,并得到了多数诗人的赞同和响应。综观古典诗歌三千年间的复变历程以及“五四”新诗歌产生和发展的情况,这口号是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是正确的。不幸的是,正确认识的取得,并没有成为新诗歌健康发展的起点。相反,从那时起,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更尤其是由于  相似文献   

16.
[摘要]新诗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作者认为:中国诗人要明白我们是在用宝贵的汉语写诗,因此要珍视丰厚的母语,发扬灿烂的母语。学习新诗是要学习西诗的形式,进而抛弃中国旧体诗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诗的内动旋律,即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要认真汲取中国古代诗歌创造意境的艺术特点,借鉴建筑美学的艺术神韵,尤其是要学习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灵动性、抽象性、可塑性以及腾飞力、穿透力、震撼力。在诗歌语言上要向古典诗歌口语化、民歌化以及生动的细节和灵活多变的风格学习。只有这样,新诗才能发挥感动人以情怀、启迪人以智慧、抚慰人以愉悦、鼓舞人以力量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39年春,重庆青年语文教师刘兆吉,在自己居住的沙坪坝津南村7号住房里潜心整理昔日就读西南联大时搜集的民歌童谣。翻阅着这本谣谚集的手搞,刘兆吉忘不了昔日母校由湖南长沙迁住云南昆明的情景。因从小深受民间口传文学习染,他利用学校迁徙带来的长途步行之机,在诗人闻一多先生指导下,深入沿途所过村寨,克服了诸如语文隔阂、盗匪横行等困难,从而开始了点点滴滴的采风。他共采集到各类山歌二千余首,后经筛选淘汰,留下精辟之作771首。在友人的鼓励下,刚来重庆执教鞭的刘兆吉便将这些民歌加以整理,而后定名为《西南采风录》交付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18.
题画诗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方乔 《河北学刊》2002,22(4):97-100
中国历代的题画诗非常丰富 ,但往往散见于诗人和画家浩如烟海的著作中 ,虽经古今不少学者整理 ,但大都是按照绘画分类进行 ,缺少系统性 ,从中看不出题画诗发展的规律。尤其对题画诗起源、形成、发展、流派及其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很少有人归纳与研究。有鉴于此 ,笔者按照系统论的原则 ,尝试找出其发展的自身客观规律 ,并深入发掘意境 ,以激发题画诗爱好者的兴趣与热情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闺情诗,特别是那些具有民歌与水乡特色的闺情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闺情诗的特点,一是热情浪漫,二是相思幽怨。  相似文献   

20.
民歌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歌有了显著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民歌的作者、传播、表演、作品以及它与流行歌曲的相互影响上。有人认为,"流行歌曲是当代的民歌"。本文认为,民歌逐渐向流行歌曲转型,转型后的民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歌,转型赋予民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