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传播在树立政府公众形象中的角色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燕 《社科纵横》2007,22(2):46-47
人际传播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对形成人类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政府工作中,人际传播发挥着实际的效用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叶蔚云 《探求》2015,(6):79-83
微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工具。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首先要解决政府微博的战略定位问题,政府微博不应叫"政务微博",而应叫"政府公众微博";其次要设法提高政府微博的关注度,增加粉丝数。要树立品牌意识,正确面对负面反馈,操作专业化,才能发挥政府微博引领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正面形象。作者吴敬梓先集中用四回(31——34回)写他,然后又在36、37、38、41、44、46回中不断出现,在全书中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研究杜少卿这个形象对于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作者的世界观以及讽刺文学中如何塑造正面人物都至关重要。吴敬梓在正面描写杜少卿的言行前,先通过人物评论,给读者一个提示。在杜少卿正式登场前,作者先后通过杜慎卿与韦四太爷来介绍杜少卿,杜慎卿对鲍廷玺说杜少卿是个“呆子”,“不上一万银子家私,自己就像十几万的,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他又有个毛病,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慎卿与少卿为同族兄弟,因此慎卿对其  相似文献   

4.
论北京人文奥运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奥林匹克精神实质 ,结合中国特点 ,从三个层面讨论了人文奥运形象 ,即中国人文奥运形象、北京人文奥运形象和赛场人文奥运形象  相似文献   

5.
赵静 《社科纵横》2005,20(4):164-165
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它是最能体现民众生活的艺术,所以它的视觉形象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造型的完美。其次是色彩的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是以形写神。在“形”与“神”的表现中,民间艺术更注重“神”的表现,人们崇尚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其中,产生一种不合常理但又十分和谐的“神”似之美。在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艺术家们应该学会从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中发现自己需要的视觉图像,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产生新的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5,(8):149-153
春秋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滥觞时期。春秋行人是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他们以其特有的知识、智能、思想艺术在春秋时代政治、文化、艺术舞台上一展身手。春秋行人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行人,如郑国子产、鲁国叔孙穆子等,一类为无礼、无识、无智的行人,如齐国庆丰、卫国孙文子、晋国籍谈等。如此众多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描写人物的范例。春秋行人以其善辩的辞令、大义凛然的品格取得了世人的认同,他们生动鲜活的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领导形象尤其中央领导集体形象是党和国家形象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透视邓小平对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形象设计 ,从新时期领导集体的形象定位 ,如何加强领导形象建设以及领导形象建设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领导形象建设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唐僧形象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唐僧形象的演化张锦池一、小引玄奘形象的演化,由《三藏法师传》而来元取经故事而世本《西游记》,是个历史发展过程。人物之来历的日趋神异化与精神境界的日趋世俗化,构成了这一演化过程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方面。概乎言之,其来历是由“动而璋特达”的世家子弟演变为...  相似文献   

9.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3,(3):134-138
晴雯性格特点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率真 ,这就使得她在生活细节中会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地位的特殊性所决定 ,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有时又不得不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无奈地扮演着悖己的角色 ,甚至还会在对于未来命运的幻想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晴雯的可爱、可怕和可怜共同构成她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她具有这样的人性内涵 ,才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 ,如此的耐人寻味 !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它们生动地勾画出英国特定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历史面貌,而且在于它们当中活跃着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封建官僚形象,而这些官僚形象恰恰是作家传达其人文主义政治理想不可或缺的艺术媒介和载体.因其身份地位、政治品格和才能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官僚形象主要可体现为四大类型:一、私欲膨胀、颠覆王权的罪臣.二、谋求私利、威胁王权的乱臣.三、秉持正义、重建王权的能臣.四、爱国忠君、维护王权的忠臣.其中,既能忠君护主又能辅国安民、才德兼备的封建官僚,最为作家所激赏.这是莎士比亚通过历史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爱国思想的人文主义者共同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1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5,21(3):98-102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百年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此,他们可分为人生道路的追索者、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和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四个群落。结合具体影片予以阐释,这既是对百年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形象画廊的一次纵向检视,也是对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所做的横向剖析。  相似文献   

12.
论诗词的形象和形象思维●袁第锐一在文学艺术上有些词义向来含混,界说不清,或无界说,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其实,这些名词混乱,往往导源于文的繁简或使用上的问题,概念上本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例如意与象,实即意识(诗意、观念)与形象(境界、意境)。《周易》说:...  相似文献   

13.
论韦庄词中的思妇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韦庄词中的思妇形象漆子扬韦庄现在词54首,全部收在《全唐诗》中,其中48首收在《花间集》。大约三分之二的作品与女性有关,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所云,词在当时文人手中不过是宴席间歌儿酒女演唱以助洒兴的艳曲而已,因此美人和男女之情便自然构成了这一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在白嘉轩身上浸透着儒家文化精神,但他毕竟是一个农民,农民的本性多于或显于儒学的理性,二者既非同一事物,又非完全对立,而是在统一中偶尔表现出矛盾来.他对白鹿的向往,他深沉的土地情结与农本意识以及他对劳动的崇拜、家庭(族)意识等等,都是农民本性的最真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戏的思想内容、戏剧冲突、演出形象加深理解和感受,进行升华的过程,是思想与形象统一的过程。导演挖掘演出的"形象种子",是未来演出的形象化的思想立意,是概括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通过它可暗示出布景视觉形象的寓意,启发演员表演的自我感觉。所以说,排演一部戏之前,形象种子的挖掘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就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重要性、导演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出挖掘形象种子的方法或者一些规律,让导演在以后的排演中寻找挖掘种子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6.
魏强 《社科纵横》2004,19(6):128-129
《王兰卿》与《中山狼》是康海杂剧创作的双璧 ,都蕴藉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王兰卿》 ,通过主人公王兰卿勇于追求平凡生活和强烈的自尊意识等一系列与其身份、世俗观念反差极大的行为描写 ,揭示这个普通的歌妓品格中的特质 ,同时 ,也表现了妓女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7.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一代文学的“教母”。她创作的长短篇小说马纳瓦卡系列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她十分关注女性主题,在每一部小说中塑造了为争取独立价值而坚决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个性、经历各异,但都坚强有力,不断以自己的行为改变着社会舆论标准。她们的探索表明了作者对生存与女性独立主题的关注,向小说接受者昭示了生存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崔积宝 《学术交流》2001,(4):118-121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而且是富有实际经验的政治家.他能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迅速行动,不失时机.他常常是一副温厚良善的态度,有时几近木讷,实际是善于妥协,极能成事.在吴蜀联盟的战略上他坚如磐石,他的存在决定着吴蜀联盟的存在,亦即意味着吴国的存在和魏蜀吴三国均势的存在.他"荐统以助刘"的行为有着动人的光彩,他具有超时脱俗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19.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7,23(2):107-111
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参照明清时期商人的现状和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商贾形象,塑造了三类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诚实本分的小贩,道德败坏的奸商,重义轻财的儒商。从这些商贾形象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的认识是正面的,同时,不难发现《聊斋志异》里的商人也具有缺乏自信心、自主性、个性不够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世光  Liu Huawen 《孔学堂》2022,(4):97-109+202-212
清末,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孔子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孔子形象。有的形象继承传统,如圣人形象;有的形象呼应时代,是根据当时官方的教育宗旨大力塑造的结果,如爱国、尚公、尚武、尚实的形象;有的形象面向未来,意味着建制化儒学解体后孔子的新定位,如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清末中小学教科书中不同的孔子形象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关于孔子形象的多元化认知立场,又反映了清末教科书编者在尊重中国文化传统、遵循官方教育宗旨和顺应思想文化巨变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