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案件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意,“执行难”、“乱执行”现象普遍存在。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并未就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
"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法制的多方面限制而导致执行无法进行的情况."执行难"的问题已长期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当中,严重影响我国执行程序的进行和当事人权益的维护.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执行程序立法的滞后、当事人法律知识的浅薄和政府限制等多种导致执行难以进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3.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对个案来讲,损害的是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整体层面上讲,损害的却是法律的尊严。如何破解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克服以往法院单打独斗的局面,把执行工作推向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执行和解是化解“执行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司法实践中受到执行法官和当事人的广泛青睐,并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体现了执行过程中的私权自治原则,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民事诉讼执行程序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事诉讼在三大诉讼中的受理数量持续增加.民事诉讼的证据问题受到了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的重视,但是证据该如何提交,什么时间提交,如何认定一直是法学界研究的课题.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02年4月1日施行,但是该规定毕竟只是最高的司法解释,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衔接并且有矛盾之处.虽然该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举证期限制度,目的是实现证据由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转变,但是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影响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解决民事审判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事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举证责任期限”问题进行立法和细化. 举证期限制度本意是为提高诉讼效率、促使当事人尽快的提交证据、保证司法程序的公正.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和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举证期限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无法发挥其作用.本文引入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对举证期限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对个案来讲,损害的是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整体层面上讲,损害的却是法律的尊严.如何破解"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王跃平 《决策探索》2008,(22):45-45
"执行难"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工作的难点.对个案来讲,损害的是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整体层面上讲,损害的却是法律的尊严.如何破解"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法院在民事执行工作中全面贯彻 “执法为民”思想,在“解决执行难,规范执行行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执行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监督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诸多民事执行监督主体和方式,但在实践中却显得极为疲软,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笔者认为民事执行检查监督制度的构建,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是法院认定事实,据以裁判的基础。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一直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收集证据问题关注不够。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得不到程序性保障,相关的配套制度很不健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无从实现。本文将在解析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和明确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完善民事诉讼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会相信法律的权威;反之生效裁判得不到执行或者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多年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司法不公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司法执行存在的难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对妨碍法院执行,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的行为有具体的处罚规定,但是对人民法院在执行中面对人数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执行力量强的  相似文献   

12.
闫雪春 《决策探索》2009,(20):70-70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向法院提供的各类证据,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具有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现场笔录等各类证据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对证人证言的规定更加严格。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执法中要慎用“证人证言”.  相似文献   

13.
严羽  傅翔 《决策探索》2003,(11):40-41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正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司法权力的地方化,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法院执行局局长谢利明说,他们经常遇到“不能执行”的案件,频遭误解,有的当事人甚至大骂执行法官,让法官尊严扫地。  相似文献   

15.
执行群体性纠纷案件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对妨碍法院执行,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的行为有具体的处罚规定,但是对人民法院在执行中面对人数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执行力最强的时候可以对严重妨碍执行的行为人采取司法拘留措施.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对公诉案件提出量刑建议,是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有利于强化对量刑裁判的监督制约,促进法院公正量刑。全南县检察院规范量刑建议工作,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该县刑事案件适用缓刑倚多、“以罚代刑”、量刑倚重或倚轻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问题往往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诉讼时效是否届满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正确理解法律规定的“知道”和“应当知道”。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执行“难”问题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引进了“难执行”的概念,分析了“执行难”与“难执行”的区别,并阐述了“执行难”向“难执行”转型的必要性,以求分析法院执行工作的真正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强制执行法是规范国家机关(执行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其义务以实现债权人权利的行为,以及在执行过程申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定强制执行法的现实需要是为了解决“执行难”和“执行乱”的问题。最终价值追求应当是为了依法规范执行权的运作,保障强制执行工作的公正和高效。德国学者耶林指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故此,本文试图全面论述即将制定的强制执行法应当追求的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栗明 《管理科学文摘》2008,(20):184-185
本文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通过对诉讼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当事人权利的扩张与限制、法院职权的弱化与强化、法律的明确规定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法律的原则规定与具体规定、程序效率与程序公正这六对关系的具体分析,从宏观上探讨了民事诉讼程序效率之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