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玉篇零卷》与《说文》的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野王所撰《五篇》,是继《说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楷书字典,在中国字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顾野王(公元519-581年),宇希冯,吴郡吴1(江苏吴县)人,(玉篇)是顾野王在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所编撰。原本(五篇》引书十分丰富,仅就(玉篇零卷)统计,已达50余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①。正如(玉篇·自序)所言:“总会众篇,校雕群籍。”《说文)是(三篇)征引的重要书籍,也是(五篇》释义的主要依据,确切地说,(玉篇)就是在许慎(说文)的基础上增字加注而成。(玉篇零卷)今存…  相似文献   

2.
《说文》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玉篇》则是《说文》与后世字书之间的桥梁,但原本《玉篇》已亡佚。拿今天通行的宋本《玉篇》和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相比,可以看出二者有相当大的出入。日本空海和尚生当中国唐代,他所编纂的《篆隶万象名义》收字与《玉篇》原本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的义项也基本一致,体例编次与《玉篇》相同。可以说,《名义》是今天考察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原貌的不可多得的文献,也是研究原本《玉篇》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名义》注释文字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基本面貌。其所注反切记录了南北朝时代的语音情况,其义训远比宋本《玉篇》丰富。《名义》中所收的注音对研究中古语音有着极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名义》中的注音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因而《名义》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对《名义》注音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归纳,并指出了注音方面的某些错误现象。《名义》避“顺”、“衍”字讳,其避讳方式与南北朝时期的避讳习惯相符。这也说明《名义》所根据的《玉篇》是唐孙强增字改定以前的本子。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名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玉     
王炳熹 《社区》2013,(5):35-35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和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内容。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玉的5德是指玉的5种特性,凡是质地坚韧、光泽晶润、色彩绚丽、组织结构致密透明、击敲时声音舒扬致远的美石,都被称为玉石。  相似文献   

4.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5.
屈原《离骚》中有“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两句。对这里所说的“玉轪”,历来注家的注解很不一致。对这个“玉轪”该作何解释,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对《离骚》的这两个辞句,后汉王逸《楚辞章句》注解说:“轪,锢也。一曰车辖  相似文献   

6.
“兵”字的本义是什么?许慎说:“械也。”何为“械”?段玉裁注曰:“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说文》第三卷上) 后人多承许氏所说,把“兵”的本义释为“兵器”。如《集韵》:“兵,械也。”《玉篇》:“兵,械也。从斤;斤,兵  相似文献   

7.
“很”原作动词或形容词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玉篇》的解释是“戾也;诤讼也”。《广雅》说“俗作‘狠’”。《孟子》里的“好勇斗狠”中的“狠”,就是“诤讼”的意思。但《说文解字》对“狠”的解释是“犬斗声”。新编《辞源》在“很”字条下列了四个义项:一、违,逆,不听从;二、凶暴;三、争讼;四、甚。《中文大辞典》据《元  相似文献   

8.
卫宏云:“秦以前以金、玉、银以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璆传》注引。)按是说一出,几成定论。学者相沿用而未改。下面且以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为例: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玺,“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辞海》:“印。木为统称,秦以来专指皇帝的印。”  相似文献   

9.
英詩韵略     
中文的“韻”宇,在英文里是rime或rhyme。中文“韻”字历来训为“和”《(说文新附》,《广韻》)或“音和”(《集韻》,《玉篇》);但怎样算是“和”,并无明确的解释。《文心雕龙》《声律》篇说:“异声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韻,”那么“和”与“韻”并不完全一样。英文的rime,以往的解释也很籠统,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的解释是一致的。在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作家就给韻文下过定义。他们大都概括地解释韻是“相同的声音(like sounds)”,而且落在词的最后部分。威廉·韦布(William  相似文献   

10.
李群玉在晚唐诗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擅长书法,善于吹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人。令狐綯说他“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 (《存处士李群玉状》),周朴说他是“群玉诗名冠李唐”(《吊李群玉》)说明他虽然是“幽沉江介,分讬渔樵,可是他的诗歌却赢得了当时著名诗人的崇高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充分肯定段玉裁韵部研究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他把《说文》形声字的“某声”单理解成韵,给每个字划归古韵部,却不讲声母,因而在注《说文》时造成许多问题。《说文》“某声”,应包括声和韵两个部分,段氏只说“谐声必同部”,偏而不全,其实谐声亦必同声或声近。以此观点研究《说文》及段注则可疏证许多谬误。  相似文献   

12.
《说文》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篆书字典,《玉篇》则是按《说文》体例编撰的一本楷书字典。这两部书都对字义有所阐释,然而释义的重点有所不同,《玉篇》已不再局限于说明文字的造字本义,而是在文献用字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注释.因而字头下不止一个义项。这两部书在训诂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仅对两书中的“歺”部字意义进行分析,按词义对词进行聚合,然后比较两书在释义上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3.
顾野王的《玉篇》汇集了魏晋以前的各种经籍注释及字书材料,其中尤以引用《说文》为夥,几乎每条之下都引《说文》,且引文严谨,不似他书有窜改之处,因而《原本玉篇残卷》自从发现以来就被看做校勘《说文》的珍贵的古本材料。《原本玉篇残卷》由于传抄等原因,也存在着不少的错误。对《原本玉篇残卷》中征引《说文》的训释材料进行详细的辑校整理,可以补今大徐本之不足,订正《说文》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并且为更好地研究《说文》提供更为广阔的角度和更翔实的材料。对糸部字的校释说明了《原本玉篇残卷》和今本《说文》中都存在着讹、脱、倒、衍的错误,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原本玉篇残卷》对校勘《说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馘面):《康熙字典·备考·面部》引《篇海类编》,只释其音,谓“音掴.”无义.《中文大辞典》和《大汉和辞典》同《篇海类编》,并注“义未详”,《五音类聚四海篇海·面部》亦注“音掴”,未释义.《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类篇》、《中华大字典》等,均无(馘面)而有“馘”.  相似文献   

15.
爱(微部) 这种情感古已有之,但这种情感怎么说成乌代切的ài呢?我们注意到,这种情感的表现是爱与被爱者挨在一起、偎在一块儿。《广雅·释诂四》对爱的解释是“仁也”。《玉篇》的解释是“仁爱”。仁,从二人,正体现了挨在一起、两心相亲。《说文》: “仁,亲也。”《苍颉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五回中冠于《红楼梦》十二曲之首的是[红楼梦引子],全文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月,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其中“怀金悼玉”句,蔡义江先生释为:“‘金’指代薛宝钗;‘玉’指代林黛玉。以薛林为代表,实际上把‘薄命司’的女儿都包括在内.曲子的作者说他怀念存者,伤悼死者,故演出此《红楼梦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一、揃揻湖北大多数方言地区,把拔鸡毛或拔睫毛叫做“揃”,妇女为使面部光洁,用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亦谓之“揃”,“揃”音“前”;还把摘取果实或摘掉果实上残留的茎蒂叫做“揻”,与“灭”同音,如阳新方言把摘玉米叫做“揻玉芦”.“揃”与“揻”出现的语言环境虽不同,意思还是大体相近的,《说文》:“揃,揻也”,于古有征.“揃揻”的“拔取”义也有其历史渊源.《广韵》:“揻,手拔也”;《说文》:“(扌此)也”《释文》亦引《字林》训作“(扌此)”,而“(扌此)”,《说文》释为“捽捽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作“(?)”,谓“撮取”,与今义亦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8.
<正> 入声是舒声之外的一种调类。入声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六朝人沈约开始提出平、上、去、入四声之说。“入声”这一名词沿用至今。古代的入声确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前人只留下了一些文字描述。唐释处忠在他的《元和韵谱》中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玉钥匙门法歌诀》里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清代音韵  相似文献   

19.
痄腮病名     
痄腮病名最早出现于宋代 ,《幼幼新书》作“诈 思页”、“胙 思页” ,《证类本草》作“吒腮”。其后在中医文献中又出现了多种写法及异名。参考《玉篇》、《广韵》、《集韵》等训诂专著 ,以训诂学中因声求义、以形说义的原则为指导 ,并结合疾病特征 ,试图深入剖析“痄腮”一名的源与流 ,以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 ,对本病的西医病名起源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