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高校集学术、行政、产业于一身的多元化属性,使高校具备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因此,其运行模式也需要遵循社会的管理模式,即法治化的运行模式。法治模式中内含的公平、公开、公开等价值理念使得高校的运行模式呈现出民主决策、权力制衡、规则权威以及实用主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现行社会管理模式万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需要,亟待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是走向法治化,应通过立法先行,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培育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  相似文献   

3.
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基于以下原因:绵延不绝的法治主义传统;历久弥新的市场经济实践;成熟发达的市民社会结构;不断巩固的民主制度实践;科学合理的理性思维;从教令信仰到理性信仰的转化;不断完善的法治和自由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2011年度法学界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与法治建设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是肯定了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作用,其提法有基础说、价值说、关键说、保障说四种。二是提出了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整体目标与基本原则,认为现代社会管理的最佳状态应当是构建"法治型的社会管理模式"或"法治主导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法治化建设应该遵循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自由、建构法治秩序、保障改善民生"等基本原则。三是分析了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认为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积极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动体制改革、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时代发展的变革浪潮使公共管理处于持续创新中。随着传统官僚制模式弊端的显现,西方国家在公共管理实践中不断推出新的模式:绩效导向模式、以公民为中心的模式、市场模式、弹性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其共性特征在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效率和公平的均衡与统一、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平衡、政府管制与公共服务相结合、借鉴私部门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实行弹性化和权变管理。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形成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市值效应。做好新时期创新型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要不断从党的群众工作、政府职能、管理主体创新等方面着手,最终形成社会管理创新合力,为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加快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蒋传光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当前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相应的措施。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其落脚点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因而,除了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之外,创新社会管理,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中,法律手段是最基本的手段;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法治思维是应当确立的基本思维模式。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在从经济领域向政治和社会领域推进,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发展背景下,为防止社会运行出现秩序失范,应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针对社会组织的自身特点,应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即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着力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我国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为支撑,坚持依法治理,始终将社会管理创新置于法治化的轨道。为此,当前亟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利益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中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法治?或者说,法治的最终意义是什么?如何克服依法治国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西方价值法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对西方法治社会形成的影响应当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湖南省顺势而为,创造了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改革路径,促进了政府社会管理从"管制"向"服务"、"全能"向"有限"、"刚性"向"柔性","实体"向"程序"的转变,为创新我国社会管理提供了一条具有参照意义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依法行政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政府奉行的一项基本准则。我国的依法行政原则从提出到实践时间虽然不久,但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依法行政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依法行政原则在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提高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程度、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促使行政权力公开运行以及加强行政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创新对我国和谐社会创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回顾我国社会管理发展的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总结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构建起一套科学且具有可行性的管理系统模式.文章在已有的社会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12345N系统模式”以及在此系统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中国当前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实际发展脉络的梳理中明晰社会管理的规律与本质,在对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阐述中找寻理论依据,进一步在这两者结合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突破传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治思维模式,提出社会管理的国家-社会-个人的网络模式以及构建路径:规范国家干预的界限;培育公民社会;尊重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在强调以法治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考虑经济与社会如何实现协调共进的问题。市场经济法治原本就应与社会治理创新相生相伴,不应忽视社会治理创新需求而单纯追求经济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专注于追求GDP增长,严重忽视了社会治理创新,衍生了大量社会问题,进而阻滞了经济发展。当下最为关键的是,结合社会治理创新在公平、效率、秩序等价值理念方面的新要求,审视中国市场经济法治与社会治理创新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结合中国对市场经济法治的顶层设计,确立扩展公民自由、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众参与能力、规范和约束公权力的市场经济法治进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条件下,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应具有的社会功能,因此,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领域,由政府直线领导下统包统揽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维持基层社会治理所需要,同时,一种更加重视民生的,多元治理主体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得以推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如何从实践中找到网格化与政府治理的契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加入 WTO的背景下 ,中国法治道路有了自己的特质 ,并将在深层次上为中国走向法治之路提供契机。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 ,在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之间互动发展过程中 ,法治理念将逐渐融入市民社会 ,渗透到政治国家 ,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追求。在成熟的市民社会和规范的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的互动下 ,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 ,中国将步入法治之路 ,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协调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开展社会管理。通过分析浙江省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等多元主体协同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实践,构建新时期独具浙江特色的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格局、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社区管理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管理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一大重要使命。社区管理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工作形式,是开展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的领域,可以从社区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方面去创新,改革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善社区管理条件,培养创新思维,推动社区管理螺旋式上升,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确保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1+5”庭所共建体系是江苏大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司法参与社会管理、探寻司法运行新规律的先试先行之作。该体系是以人民法庭“1”为核心,联动司法所、派出所、交巡警中队、法律服务所、村(居)民委员会“5”方参与,以“庭所共建”协议为纽带,以矛盾纠纷联动调处、突发事件联动应急、交通事故联调对接、法官德艺监督反馈、法官对接“四员”五大制度为支撑,以涉诉矛盾分析年报、法院专报、司法建议、平安月报四大平台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变由人民法院“单打独斗”到多方参与“集体防守”的立体式纠纷防控和化解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