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东方主义视角下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美国作者们依据自身经历和东方知识,通过"西优东劣"的权力话语言说来书写韩国女性,并以"真理"形式,塑造出看似个别其实包含着一种具有普遍偏见性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他们把这些形象作为媒介或隐喻,传递西方男性的权力话语,寄寓着西方男性与韩国女性是主人与仆人、权力与身体、我们与他们、文明与威胁的二元对立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野间宏的转向体验小说和战争体验小说在日本战后文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战争文学固然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批判的积极因素 ,但也存在着故意模糊战争的侵略性质 ,为日本人的侵略战争推卸责任的思想意识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3.
乔文 《南方论刊》2010,(6):93-95
韩国作家河瑾灿小说中战争受害者人物的塑造是其战争情结的一种具体的形象化方式,他分别塑造了一批深受战争之苦的男性、女性及儿童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强烈不满,抒发心中的战争情结。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越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两者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战争特点,这些特点有它特殊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就此对两者的异同点做出了经济、政治派别、心理因素、战争形式等等多种比较,以期读者对美国的战争特点有一点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越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两者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战争特点,这些特点有它特殊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就此对两者的异同点做出了经济、政治派别、心理因素、战争形式等等多种比较,以期读者对美国的战争特点有一点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谈凤霞 《江淮论坛》2022,(6):165-172+193
身为战争幸存者的见证叙事是战争文学的一种重要现象,国际安徒生奖得主——尤里·奥莱夫和角野荣子等作家以“二战”时期的自身童年经历为原型,采用谨慎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写下了诸多关于战争创伤的儿童小说杰作,以力求对作家自身和儿童读者都相对“安全”的方式去回顾和审视战争创伤,触及战争的原因、后果、本质等重要问题,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丰富的人性探索和独到的审美品质,其反思和救赎导向也为以和平、正义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启示。这些以生存危机中的极端体验为书写对象的伤痛之作,揭示了儿童文学中一个纽结的重要命题——限度与向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7.
韩国译介中国文学始于 2 0世纪 2 0年代 ,几乎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 ,此后由于战争和外交原因而停滞 ,70年代之后才逐渐恢复 ,韩国大学的中文系也开设多起来。 80年代之后 ,韩国译介中国现代文学数量大增 ,其中小说译介最多 ,散文、诗歌、剧本次之 ,另外 ,理论著作也开始得到译介。在韩国受到译介最多的现代作家是鲁迅、琼瑶和林语堂。  相似文献   

8.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9.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伊斯兰教与朝鲜半岛的最初接触也与中国唐朝政府与阿拉伯一波斯国家间频繁的经贸往来有关。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派遣到韩国的土耳其军团对伊斯兰教在韩国的传播起了决定性作用,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伊斯兰教在韩国的存在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证言书写是战争文学的一种特殊存在,它依靠战争亲历者对自身体验的记录和回忆,“还原”碎片化的微观战争场景。因此,它具有展示真实历史片段的“实证性”。同时,对战争的反思亦反映了书写者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在日本,根据时空转换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我们需要关注文人与庶民在战争前线、战争大后方以及战争结束后的证言书写。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它始终没有模糊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避免让读者陷入虚构化、文本化历史的境地。证言书写记录的虽然是个人的、零碎的体验或回忆,但却是宏大的、权威历史叙事的有效补充;它虽然是民间的,但既有与官方记忆相一致,也有不同或是相反的内容,而这部分“反记忆”恰恰是证言书写的最大实践价值——对国家历史编纂学科权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小说《英国病人》中有两大突出主题:爱情与创伤。通过分析战争背景下几对恋人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在身体、精神、信仰上的创伤,表现战争对人类情感的摧残以及战争遗留下的创伤。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从宏观上对4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40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勾勒,着重找寻战争与40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40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返迁体验文学"是日本昭和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由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的国家崩溃、故乡丧失、无国界漂流感成为日本"返迁体验文学"的主题.而大连的日本"返迁体验文学"则体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松下满连子的<再见·大连>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透过大连的日本"返迁体验文学",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多民族共同生存的都市空间中,战败后日本人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纠葛,也能更深入地揭示日本人对战争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6.
韩国文化的崛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军  吴娴 《学术界》2005,(4):245-252
朝鲜战争后,韩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而近几年来,韩国又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大国。韩国文化崛起的原因,主要包括该国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确处理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极为重视教育;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等。从韩国文化的崛起中我国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中国文化应立足国情,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振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
陈思广  朱彤 《江汉论坛》2005,(4):108-111
战争本体美向艺术美转化的艺术途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错落有致的艺术布局、丰富多样的叙述方式、人物内心冲突自在转化的情节设置,以及具体的战斗细节的刻画,多方展示交战双方的谋略艺术,使克敌制胜的谋略美成为艺术的美,实现战争艺术向小说艺术的智性转化;二是以紧张激烈的战斗进程与战争生活,构成战争小说强弱有别的力度美,以浓烈的战争生活与散淡的平和生活交错叙述,构成战争小说浓淡有致的色调美,以战役战斗的适度把握,呈现战争小说动静相宜的节奏美、以奇险叠出的情节建立情节链,构成战争小说的传奇美,使战争力学与战争奇观得到美的展示.  相似文献   

18.
《野火》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大冈升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客观上对日本法西斯军队毫无人性的残暴行为作了深刘揭露,但作品主观上却还充斥着作家对战争罪责的辩解。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战争态度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颖先生的近著<中国战争小说史论>以立体多维的大文化学术视野对中国古今战争小说进行现照,在历史、文化、审美的框架中建构起一个具有极大涵盖性、整合性和统撮力的战争文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是在时文学作品细致阅读和时文学史史实静现默察基础上,以现代理性为理论基础和价值核心的,它不仅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中国战争小说的发展脉络加以梳理,更从文化学的视角现照中国战争小说,这种追求历史史实、文化内涵、审芙逻辑和人性探索高度统一的大文化视野,对于当今学术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瓦西里耶夫以当代现实立意和人类思维反映苏联的卫国战争,他在一系列战争题材小说中强化“人”的描写比重,淡化“军”的色彩,塑造战场上的“准军人”,重视表现战争中的非战争生活,创造了战争文学的人性美,鸣奏和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