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夏衍的剧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契诃夫的剧本.陈瘦竹同志在谈到《上海屋檐下》时就认为,夏衍同志的“这种现实主义风格,颇似契诃夫的剧作,平凡而深远,素淡而隽永.”形成这种看法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这两位作家的戏剧风格中,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因素.其中很突出的就是那别具一格的悲喜剧特色.  相似文献   

2.
自觉地向契诃夫学习,使自己的创作向更加完美方向发展的,首先是曹禺。曹禺不仅欣赏契诃夫的戏剧,而且深得契诃夫剧作的精髓,向更生活化的契诃夫戏剧学习,改变了自己戏剧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契诃夫对奥尼尔的戏剧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精彩情节;人物都耽于幻想,逃避现实,缺乏意志,无所作为;晚期剧作动作性都很弱。从奥尼尔对契诃夫的戏剧作品熟悉的程度和赞赏来看,这种相似并非巧合。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尤其是晚期戏剧,继承和发展了契诃夫戏剧的内心现实主义。就戏剧艺术而言,它可以和契诃夫的戏剧媲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探讨中国女性剧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建构完整的戏剧发展史观、扩展中国戏剧的研究空间意义重大.回顾女性剧作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困扰女性写作主体性艰难形成的压抑性因素,而这恰恰铸就了女性剧作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悲剧审美体现了对女性弱势处境的体察、对文化传统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以及与时代环境碰撞时非她莫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打破传统悲剧观念;家庭悲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命运观念突现人物心理内涵;多种人物间不正常关系显现矛盾冲突;结尾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樱桃园》和《北京人》是分别标志契诃夫与曹禺创作新高度的剧作。两部剧作在各自民族特色和创作风格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值得进行比较研究。两位作家都怀着新的美学追求,向生活和艺术的纵深处开拓,在剧中以描写家庭生活的变迁作为主旋律,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刻划中,奏出了时代在动荡中前进的乐章。曹禺曾深深地“沉醉于柴霍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其创作也受到契诃夫戏剧的启发。当然这种影响是综合性的,并不局限于个别剧本。我们讨论两部作品的异同,意在通过具体的比较研究,把握作家的艺术个性,探讨深刻地认识生活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同时,也从中摸索接受外来影响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李健吾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论及李健吾的戏剧,大都以为他的主要成就在喜剧创作,而对他的众多的悲剧常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王瑶先生认为,李健吾“产量很多,写得也多是长剧,但更擅于写轻松性质的喜剧”。波拉德也认为“除《母亲的梦》,这一回忆性的悲剧之外,李健吾最好的剧作都是喜剧”。我以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却还不够全面。李健吾是以其悲剧创作步上剧坛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可以说悲剧是他反映生活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他以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以及对戏剧的独特见解,推出的一幕幕风格别致的悲剧,是三十年代剧坛上别开生面的花朵,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卜生重返挪威后的第一部剧作《建筑师》是其后期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之一,整部戏剧以主人公索尔尼斯为中心,在爱情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搭建起两组人物象征结构,其中蕴含着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事业悲剧。在两重悲剧背后深藏着文本的第三重悲剧,即对成功之代价的悲观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曹禺所喜爱的外国作家中,契诃夫是最突出的一个。他尊他为伟大的老师。几十年来对他的剧作潜心研讨,并在创作中借鉴继承。契诃夫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也是有名的戏剧家。正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苏联著名剧作家,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主要在当地从事戏剧创作。万比洛夫继承了契诃夫戏剧的传统,在自己的剧作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从而使他的剧作充满了诗意。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细节上的象征、人物上的象征、地域上的象征和语言上的象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一生共写了六部多幕剧:《伊凡诺夫》、《林妖》、《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内中除《林妖》由作者后来改写成《万尼亚舅舅》,不大为人所知而外,其余五部作品均见之于文学史。然而,许多研究者在谈论契诃夫的戏剧革新时,总是首先提到《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比《海鸥》的发表还要早八年的四幕正剧《伊凡诺夫》。文学史家一般都认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初次涉足大型剧作时的产品,各方面都不很成熟,因此在论及该剧时,或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或干脆略而不评。其实,依笔者之见,正因为《伊凡诺夫》是契诃夫探索时期的作品,对契诃夫戏剧艺术体系的确立和形成,关系极大,故而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况且契诃夫倾注于《伊》剧的心血,并不亚于上述诸剧。他在致亲友的书信中提到该剧不下十余处,并专门对剧中人物作了长篇解释和剖析,这在契诃夫的写作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契诃夫第一部出版并上演的正剧,《伊凡诺夫》是契诃夫戏剧风格形成道路上的关键性一步。该剧既是对俄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又开启了契诃夫独特的戏剧美学探索,即以独特的笔法在其戏剧中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象征性的手法为我们了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开启了一扇独特之门,同时戏剧中的一些因素又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剧作家,他以易卜生为榜样,在戏剧中注重探讨重大社会问题。米勒在戏剧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主张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登上悲剧的舞台。《推销员之死》是米勒的代表剧作,奠定了米勒在美国戏剧界的不朽地位。此外,米勒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等都是美国戏剧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其中渗透着深刻的现代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曹禺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他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戏剧观比较接近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西方剧作家.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对悲剧观念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以及戏剧诗意化的表现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戏剧大师的艺术作品,都因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家庭视角戏剧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剧作家持之以恒地在"家庭"这一中国文化最敏感也最具意味的视角上创作出大量的剧作,而这些剧作无论是悲剧、正剧、还是喜剧,都体现出了统一的悲剧内涵。本文试图阐明剧作家们将这些悲剧内涵显现出来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即将家庭放入失序的社会背景中,演绎平常人的社会悲剧,运用写形传神与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法关注现代市民精神痛苦,创造戏剧意象,构建浓重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18.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舞台呈现是构成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中的“契诃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契诃夫的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迟于对其的研究,但一经译介后即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契诃夫戏剧作品的“非戏剧化”倾向对中国现代戏剧及其舞台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当代契诃夫戏剧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表现出演绎化、多元化的特征.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这一角度考查“契诃夫经验”对于研究外国文学经典传播具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不仅是英国戏剧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同期欧洲文学的高峰。这个时代人材济济,灿若繁星;剧作技巧娴熟,题材多样。因此,不少评论家认为,即使没有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也足以为英国文坛增色添辉,令后人叹为观止了。“大学才子”之一的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就是这批戏剧巨匠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世时间不长,创作生涯也很短暂,但却以奇特的想象、宏大的气魄为英国剧坛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人文主义戏剧遗产。本文拟就马洛的三部主要悲剧《帖木耳》、《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尔他岛的犹太人》,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是一位在世界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其作品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契诃夫的创作对以曹禺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禺通过借鉴契诃夫的写作手法,经过《雷雨》、《日出》的尝试,到《北京人》完成了自身风格转型,作品显现出一种静态美学特征。但曹禺也保持了自我的艺术风格,戏剧在平淡悠远中仍有内在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