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第一篇的地位,正在遭受质疑。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已经被从五四前移到晚清甚至更早。其中"现代性"是一个根本的内在理路。《狂人日记》自发表以来,大略经历了短篇小说、反封建及现代性的问题架构的阐释。这也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研究的基本方法、逻辑前提及其内在限制所在,需要以一种反思的态度,寻找一种更宏大视野下的"现代"小说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代小说文体形成的视野着眼,以现代叙事观念、结构方法及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细读式分析探讨《狂人日记》在传统向现代转换生成中的创新意义及价值。通过分析《狂人日记》小说叙事者的建立、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特点,阐述其从传统文学中得以自然"创生"而来的现代短篇小说文体形态,从而揭示出其作为"起点"的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以来逐步趋于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性"构建的实践与作为整体社会历史潮流的追求"现代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两难状态。《长河》、《正红旗下》从不同的时代与民族关系背景出发,试图对作者自身民族的民族性进行想象性展望与重构。这种展望与重构的失败,与20世纪中国艰难的"现代性"追求及其陷入的吊诡和误区紧密相关,并凸显出二者在共存中陷入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和文学上表现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老舍的《断魂枪》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出现的新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谱写了一曲对传统文化的挽歌和对现代性的深层追求。从对中国社会和文学的现代性理解的角度,通过《断魂枪》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叙事方式和老舍对现代社会多层次的思考等方面来粗略地解读《断魂枪》所体现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通信"栏目戏剧性的演变过程,显示了近代报刊民间化和政党化的双重影响,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投影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公共空间"既建构又解构的悖论性状况,使"现代性"在中国语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周易》文本与哲学思想的核心术语和观念之一。《周易》时哲学之文本质料--"时机""时行""时止""时位"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灵动"易"时"所做出的智慧哲思,其体现了变易性、应因性、创造性等文化哲学意蕴。就意义而言,作为生活的智慧和行动的哲学,易"时"的思辨性设计--"见几而作""亨行时中""与时偕行"等更具行动性和使命感,它因始终贯穿着行动精神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代性理论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首先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介绍了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然后,从现代性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文化寓言,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式结构使文本获得一种立体的横向延伸和纵向衍射的时间形式意义,以“现在时间”为核心,“过去时间”、“将来时间”为参照的时间场域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和介入个人时间的觉醒,这种主观时间的绽出与确信具有现代品质,其现代性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性理论角度下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阐释,叙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关系.从现代性的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是"为人生"的认同下,果戈理的小说进入鲁迅的选择视野,并影响到他的《狂人日记》。但从深层结构考察,两篇《狂人日记》呈现出很多差异性: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种文化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思考;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则是一种人的本体论,其逻辑起点是对抽象的人的思考。而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鲁迅选择的是用存在主义哲学来看视中国文化本体结构的问题,致力于绝望中的反抗;果戈理则是用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来考察人的当下境况,坚信人的灵魂沟通。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圣经》的伟大的文学巨著。首先,《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二十四史的彻底颠覆,并大破大立地为我们开辟出有别于善恶二分谱系的一种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人类历史第三谱系;其次,随着对这一人类第三谱系肯定,《红楼梦》使长期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人类历史中重新登场,并前所未有地揭露了现实中女性无比深重的历史悲剧;最终,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不仅把现行话语的统治视为女性悲剧的最为深刻原因,而且同时对人类话语进行了一种生命发生学意义的还原,而使一种有别于知识性话语的更为始源的"情的话语"这一泰初之言得以彰显,把对"情的上帝"的皈依这一新的救赎之途提到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这使《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最终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相通,其不啻可视为是与《旧约全书》并肩的又一部伟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社会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这种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1936至1937年,英文期刊《天下月刊》连载姚莘农翻译的《雷雨》,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天下月刊》从其“阐释现代中国”的办刊理念出发,试图以《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与世界文学“对话”,从而帮助中国获取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既体现在了《天下月刊》对《雷雨》的评价和定位上,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天下月刊》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译策略。《天下月刊》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接力”,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共同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  相似文献   

18.
《赛德克·巴莱》是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历时12年,以原住民视角为契机,从新的角度——信仰切入,利用神话原编码,展现了一场不同信仰阶段的"文明"与"野蛮"的对话,使影片成为后现代文化寻根思潮对现代性反思的绝佳范例。  相似文献   

19.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