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杜止冒滥,确保应试者的素质,明代乡试前由提学官考选士子应试,是为乡试资格考试,即后来的科考、遗才和大收。乡试资格考试发轫于正统初,形成于天顺六年之后,为明朝首创,并为清所继承,成为影响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近五百年的重要制度举措。明代乡试资格考试主要由各提学官于乡试前巡历辖境,采取吊考、类考、截考等方式,考选生儒人等,以核实应试士子的学行、身份、籍贯等信息;在应试人数日多的情况下,对乡试的正常、规范运行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学官制是明王朝监察学政、羁縻人才的重要制度。本文认为,明代提学官制的设立不是明代官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是明王朝为了应对官学制度的弊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明王朝试图通过提学官制对官学教育进行管理和整顿,扭转并再度振兴官学教育,以维护其文教统制政策的稳定,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提学官制在实施过程中,其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也未能阻止明代官学教育的进一步衰败。  相似文献   

3.
宋代州学教授设置、选任与职掌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地方官学在三次兴学运动中得到迅速发展,地方官学教授的设置逐渐普及;选任制度随之不断完善,由朝廷特注转变为举辟、考试学官,并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指射、定差法等任学官法;州学教授除了传道授业、管理州县官学外,还主持并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有的还直接参与地方政务,职掌的逐渐多样化,凸显了他们在处理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代乡试是省一级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是科举考试全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级考试.由于清代顺天为京师畿地,地处全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其科举的特点是受政治的影响极大,表现为:顺天的乡试贡院也是全国的会试场所、乡试名额名列前茅、"冒籍"现象突出、乡试案频仍并且量刑过重,甚至科举改革也从顺天贡院开始.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儒学教官不仅在地方学校中担负重责,在社会上亦有一定的影响。但从明中后期教官收入的微薄、考核的严苛、教学的困难以及在社会事务中的困境看,其生存状况日益恶化。这与明朝学官规制的不妥、生员的剧增、教官素质的下降、提学等官的侵权及社会风气的转变等都密切相关。尽管上述因素仍催生了部分教官在方志、社集等活动的积极参与,但其生存状况的恶化更对学校教育的废败、社会风气的恶化,乃至是明朝的国运产生了诸多恶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人时刊》2012,(8):79
7月21日,10名品学兼优的农家寒门学子在江阴市委统战部与江阴日报社组织的"社会实践一日行"活动中,度过了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们不仅领略了江阴的山水人文美景,还收到了香港陆镇先生亲属的爱心祝福:每人4000元助学金,将为他们的梦想"起航"增添动力。至此,"江阴侨界关爱与希望同行"活动全面展开。为更好地展示江阴市侨界人士丰采,体现侨界对社会的关爱,江阴市委  相似文献   

7.
胡星 《源流》2012,(13):31
6月17日上午,"幸福广东创享移动第五届希望工程南粤会亲活动"在全省21个市、121个县(区、市)的88个会场同时启动,全省共有5500多名贫困孩子到城市里"认亲",与他们在城市里的亲人共聚亲情。"南粤会亲"活动是广东共青团组织为汇聚社会爱心力量而创立的一个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活动品牌,也是广东希望工程在全国首创的一项大型慈善公益活动。1994年,团省委、省青基会借助希望工程项目,号召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给广东边远山区的贫苦孩子,并把孩子们接到城市与"亲人"见面,"羊城会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最为熟悉,其中有关乡试违式、填榜和科录的具体事宜,科举文献并未载录全部规制细节,小说作者却对此有所表现,他们以其亲身经历对此进行细致描述,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实际面貌。查找小说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起到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是中国学术史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一桩公案.本文认为,王安石从学官中废除<春秋>,是与其变法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其目的是为变法改革服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变法铺平道路;是一个政治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作出的政治抉择,凸现出的是王安石坚定而明确的政治立场,而不是个人意气的学术偏见,更不能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废<春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各级考试中最迟出现的一级考试,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而且还是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级考试。乡试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区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风等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末科乡试的考试内容已脱离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为讲求经世致用。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在当时科举与学堂难以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废科举兴学堂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