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罗兰·巴特借助浯言学的分析模式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方法,开创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符号学模式、巴特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流行神话,而这个神话是一个二级的符号体系。其通过含蓄意指过程,将历史自然化,偶然永恒化,旨在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得以伪装和遮蔽。大众文化的“神话学”符号分析就是要通过“去神话”或“解神话”将这种隐蔽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达到对于神话的本质及其真实内涵的批判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学界,罗兰.巴尔特常被看作大力提倡文本内部自涉性和零度写作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事实上,巴尔特一直有另一面,即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来参与历史和文本建构。他的神话符号学融合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揭示出在相似的语词结构之下所隐含的时代内涵,从而既有别于左派立场又不同于纯粹语言学。考察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复杂性,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特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以语言的内部结构分析为基础范式,探讨大众文化的结构及其语义产生机制。他认为大众文化中充满了"今日神话",其功能及运作方式与传统神话如出一辙。"今日神话"自始至终具有虚幻性和欺骗性,是一种语言掠夺,通过符号的三级意指系统潜入媒介,进行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旨在使其自然化和正当化,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永久不变的目的。"今日神话"的发现及其运作方式的剖析对大众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既有的网络游戏研究中主要考察成瘾机制、人机交互、用户使用动机等方面,甚少使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网络游戏的人物设计、文化要素、符号化机制等生产端内容.《王者荣耀》在青年群体中接受度极高,尤其适合作为符号学的分析对象,探究该游戏如何利用中国历史文化符号资源来构建自身文化属性与设计游戏人物,并在符号传播中生成了何种话语形式.《王者荣耀》在宏观层面生产"劝服性话语"和"神话"以吸引用户,同时亦在不自觉中表现了意识形态的误区;而在微观层面,《王者荣耀》从造型、皮肤、叙事等方面入手,依照符号学的"编码原则",对既有人物进行符号再造,希冀深化游戏内涵,规避对游戏本身的批评.《王者荣耀》中解析出的主流网络游戏符号输出机制,对于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蒋观云是"中国神话学的开创者"。蒋观云将神话作为救国救民的有效工具,以神话研究寻求中华民族的共同渊源和文化记忆,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种基于"民族"视角的神话学思想。蒋观云的神话学思想在清末时期非常典型,使神话学从肇始之初就彰显出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研究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前者以一切文化现象为对象;后者亦即文化批评则主要把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旨趣引入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范式,与它相对的不是文学研究而是审美研究。事实上,文化批评恰恰极大地得益于文学批评"内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符号学与叙述学这些被认为是"文学的本体批评"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文化批评与形式主义或审美研究的真正差别在于它们解读文本的方式、目的、旨趣不同,文化批评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化一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神话的演变大量存在于古典神话、活态神话及各民族神话之间。神话的演变是不断被运用的结果,它伴随着意识形态、政治文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诉求。神话的运用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正面与负面的差别。学者既要揭示神话被滥用的现象,也要研究它如何促进当代社会的正面发展。应用神话学属于神话学的分支,它为神话学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意义是符号学研究变奏曲中永恒的主旋律。罗兰·巴特以意义为中心的文化批评具有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背景,并在其后结构主义转向和符号学历险中绵延着“空无”符号这一伏脉。《符号帝国》是对权力与意识形态神话的批判解构。具有断裂特征的语言、作者不在的文本、中心为空的文化等典型“空无”符号的意义,在文化建构的意义欢愉场中瓦解、消亡、狂欢,极具“自由”之义。对意义背后的社会文化剖析,体现了巴特对人之自由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学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内涵,通过与中国始租,感生神话,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美洲,澳洲等具体神话的比较,着重剖析该神话中的生殖崇拜观念及中国上古生殖观念的发展线索;透视出神话的生命象征意义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象征,试图指出人首蛇身的文化心理成因,揭开原始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记纪”神话汇集着日本民族有关起源问题的群体理解,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切入解读,对“记纪”典籍中的起源神话进行学理分析,可以概括出一系列神话学范畴中的原型母题,其中最为突出重要的是日神信仰和自然崇拜。从日神信仰出发,产生了日本的皇国意识形态和天皇家族出自太阳神世系的社会伦理观念。另外,“记纪”起源神话在其辑录汇纂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程度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1.
费.伊.布斯拉耶夫是俄国神话学派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德国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等人的学说,将神话学研究同语言学、民间创作、民族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此外,布氏在将比较-历史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民间诗歌、神话、仪式等领域的过程中,力求将比较-历史原则与文化-历史原则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神话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历史特色。布氏在30余年的神话研究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不断根据新材料、新问题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神话理论,布氏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俄国19世纪下半期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的单纯语言学解读走向具体文化-历史语境阐释,并最终将其上升到民族学乃至人类学范畴这一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神话重述”作为一个跨国性的文化项目,并没有在中国文化界引起大的影响,这与当今的神话重述立足于市场运作及神话功能的消失有关。从中国神话的重述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和现代对神话的重述包含有极大的意识形态性,而当前对神话的重述则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手段。神话的重述应是人类对世界解释的继续,是人类情感不断丰富和自我认识不断深入的体现,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的乌托邦想象,并达到对现实的一种意向性对抗。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在神话学研究中,有同志提出:神话无论多么离奇荒诞,诡谲变幻,不可思议.它仍然是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反映.神话作为远古意识形态之一,它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在每个过程中都显示出其特征.进而得出了神话都经历了灵性神话、神性神话和人性神话三个过程的结论.但是,是否每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人类的行为与人类文化的走向方面,迄今的科学探索尚未成功。从狩猎部落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再到工业社会,都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结果。人类是"被发展"的,即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前行。人作为文化动物,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支配。探寻每一个文明的观念之源,需要诉诸于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观念形成史。当代神话学家通过解析西方文明源头的文学作品揭示出神话观念支配仪式行为和叙事表达的规则,文章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叙事案例,再现支配华夏国家统治者行为的观念要素,提示神话观念决定论的理论命题,呼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与韦伯的宗教观念决定论,说明神话观念对意识形态的原型编码作用,并指向一种普遍有效的人文研究指导性范式。  相似文献   

15.
后经典叙事学有三个基本研究向度:叙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叙事走向了读者的阐释;叙事本身成为意识形态。叙事转向与罗兰·巴特符号学体系具有一种对应关系。元语言符号学到含蓄意指符号学的转变反映了叙事转向的内在逻辑。含蓄意指符号学为理解后经典叙事学的三个向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两种符号学和叙事转向的共同父亲则是索绪尔的语言学。  相似文献   

16.
“成长小说”的话语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资源:意识形态话语、心理学话语和神话学话语。对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成长小说”的某些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基础上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课题,从比较神话学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对"凤"与"麟"的阐释特点,论证"天命"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于玉"说的信仰根源,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玉教大传统。  相似文献   

18.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的共性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创世神话,其创生神话中所包含的物我同一心理、族源神话中的同源共祖心理,都蕴含有深厚的共性文化因子,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从意识形态概念诞生以来,经历了观念学、科学技术、符号学等各种形态的变迁,这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深层次上是资本主义的操控策略从意识层面深入到人们的深层无意识层面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建立解释主体:论反讽时代主体符号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主体符号学是符号学学科奠基的重要环节。主体符号学的建构有两个维度: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进入反讽时代,意义在文本中发生位移越出边界,发送主体和文本主体均不可靠,建立解释主体不仅成为符号学的内在要求,且引导着符号学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方法论,转向可使用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