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客观国情。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地量大,保护与保障矛盾突出。客观需求强劲的同时,土地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很大,从土地资源和利用的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之间统筹不够,而且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不够,节约用地的潜力很大;二是不少建设规划用地规模、用地标准过宽,节约用地的空间很大;三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不协调,现有建设用地没有充分利用,综合承载力尚需大大提高;四是工业用地比重大,单位面积GDP水平低,提高利用效率的空间很大;五是未利用地和废弃地资源潜力大,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六是农村空闲住宅、闲置宅基地多,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因此,国家非常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并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让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2.
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涵,指出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粗放低效利用问题,重点研究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途径以及我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障碍因素。研究内容将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目前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节约集约用地要在机制上取得突破”是“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社会共识,各地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做法与经验,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现象,需要我们从机制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隆昌县委、县政府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挖潜盘活、土地整治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拓展了发展空间,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科学规划"控地"。隆昌县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根据"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要求,鼓励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改革开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土地资源粗放、低效利用现象尤为严重,国务院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要求,节约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管理水平,国土资源部2004年出台《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并于2008年进行修订。控制指标是对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在土地利用上进行控制的标准。指标下发实施几年来,在合理供应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现状下,提高旅游产业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完善旅游产业用地制度,调控节约集约旅游用地的机制,提高旅游用地复合利用程度,构建节约集约型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系到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8.
武胜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的原则,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土地,使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新增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一是加强用地预审和监管,提高建设项目用地准入门槛。优先发展高科技及单位用地产出率高的产业,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达不到要求的,相应核减用地面积。截至目前,该县已对龙海印务环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特别是非衣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致使人地矛盾尖锐。本文从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一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川办发[2014]84号,以下简称《意见》),从强化规划计划引领控制、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4个方面出台14条措施。《意见》作为我省深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文件,对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土地管理利用工作的基本遵循。对此,记者专访了省国土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冬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建设国际汽车贸易核心区既能发挥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又能体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符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国际汽车贸易核心区产业用地规划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项目成果日前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符合目标要求,同时对"金包银"工程在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方案》(2006年度)(试行)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城镇规划的协调衔接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0):F0003-F0003
加强控管,规范市场秩序,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落实了耕地保护责任制,科学编制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效限制了城市批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了衣用地转用规模、速度和结构。深入开展了各种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一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得到了严肃查处,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重点保障了符合科技城产业规划、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产业及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把企业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等控制性指标审核关,限制了工企业盲目扩大用地规模,土地的粗放低效利用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客观国情。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地量大,保护与保障矛盾突出。客观需求强劲的同时,土地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支持,尤其是土地方面的支持。究竟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土地关系,是城乡统筹发展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城乡统筹建设用地规划,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开辟建设用地供给第二来源,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水平,保证农民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实现,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情况,浙江省余姚市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为经济增长积蓄发展后劲.2006年以来,该市通过挖潜、集聚、盘活、监管等有效举措,共节约土地5000余亩,盘活存量土地2100亩.  相似文献   

17.
城市存量土地是可以利用的最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认真探索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城市存量土地的措施和办法,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多方通力合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伦理建设等多种途径共同促进.如何准确、科学、客观地评价工业企业用地效益,是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天科煤化工业园建设用地主要指标控制情况、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及取得的效果,提出了规范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对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现状,如何化解有限土地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赵俊普给出了明确的回答:"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集中推进集约,以集约聚促进节约,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创新机制,通过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增加发展空间,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等有效举措,实现了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利用的全新转变。"盘活闲置土地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在经济发展提速,用地需求持续增长,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尽量满足经济建设日益增长的用地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树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用科学发展明铳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观点,并提出加强区域空间结构和宏观经济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空间规划和综合规划转变;加强对集约用地的评价;规划控制指标分配与集约用地挂钩;加强对规划的经济效益分析;建立不同层次的指标控制与空间控制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析方法:加强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规划决策由政府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