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希望解释什么原因造成中国法院近十年来的“执行难”。对某法院大约5000个审判和执行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造成法院“执行难”的原因既包括法院内部的执行不力,也包括法院外部因素,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对当事人选择司法执行程序的刚性约束。被研究法院执行效果的相对改善,既反映了近年来司法改革和法院努力的成果,同时也包含了法院外部因素变化使“质量”更好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从而带来的执行效果“改善”。法院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的作用对象和机制完全不同,外部因素带来的执行效果的改善是不真实的改善:虽然某些执行效果的司法统计指标变得更好看了,但实际执行效果并未真正提高。与之相反。司法改革带来的执行效果的改善是真实的改善:它不是司法统计指标的简单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司法效率的提高和执行结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表现在司法体制和法院自身体制等方面.分析成因,有助于我们寻找解决"执行难"的良方.  相似文献   

3.
“执行难”长期困扰法院工作 ,直接损害了司法权威。“执行难”由内外因、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根治“执行难”的途径有 :在外部制定“强制执行法” ;在法院内部进行改革———抛弃“重审轻执”观念、树立“大执行”观念、扫除内部分工和运行机制的某些弊端  相似文献   

4.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法院普遍存在的对自然人的执行难问题,通过对执行难原因的分析,从立法与司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构想,即在执行措施中增设对自然人的限制消费制度和民事管制制度,以期对法院解决对自然人的执行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民事执行中的"执行难"与"执行乱",是多年来严重困扰我国民事司法活动的难题之一,其严重后果是:一方面会造成法院作出的权威性判断难以实际兑现,导致手持法院生效裁判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另一方面有可能产生法院违法执行的行为.为此,一是要加强外部监督,这是民事执行的内在需要;二是要强化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这是强化外部监督的必要手段.民事执行也由于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检察监督无疑是对民事执行最为适宜的外部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后执行难成了社会的热点、难点,影响了我国的法治进程。最高人民法院也开展了如"执行难"活动年的活动,各地法院也纷纷开展了"执行会战",集中气力执行积案和强化委托执行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根治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症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破解执行难,需从立法、执行体制、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困扰我国民事执行领域的顽疾。我国独立的《民事强制执行法》尚未制定颁布。由于法院领导体制、执行机制、当事人法律意识及执行立法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执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应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执行体制,确立人民法院应有地位,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制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8.
在民事执行方面,不仅理论上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少有论述,而且实践中中国现行法律对其规定也非常少,导致实践中执行当事人主体的调整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疑难化,直接后果就是法院执行难度增加,执行当事人上访数量增加。为缓解法院执行难,减少执行当事人上访数量,解决法院执行压力大,应当从三个方面厘清民事执行当事人主体调整的范围和程序救济:一是执行调整的主体范围;二是执行规范调整的启动程序;三是完善执行审查及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9.
立法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其监督的目的是破解法院两大执行顽疾——执行乱和执行难.产生执行乱和执行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法院违法行使民事执行权,需要引进权力制约理念来矫正和治理民事执行行为.检察监督是理性回应社会制度需求.为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是执行法官及其民事执行行为,而不是民事执行法律关系中不享有执行权的其它主体行为.检察监督应全面监督民事执行行为而不是有限监督,否则变相限制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就不能实现监督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民事检察执行和解制度的产生、发展是诉讼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缓解法院执行难的现实产物。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作为我国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机制,以其灵活方便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当前所面临的"执行难"问题,实践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本文对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其模式设计,提出在目前现状下完善执行和解机制的思路。相信,随着实践的探讨和立法的完善,检察机关参与执行和解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没收财产刑的执行现状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收财产刑执行难的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目前没收财产刑判决执行率低,限制了其刑罚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损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采取完善立法,构建财产刑执行强制机制,完善财产刑执行失误后的救济措施等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没收财产刑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行难"现已成为妨碍司法公正的羁绊,如何解决"执行难"已成为司法界探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执行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进行了探讨,以期达到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委托执行是一项重要的执行制度。我国现行委托执行制度及其运作存在一些问题,解决思路与对策有:改革司法体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委托执行的冲击;简化手续,由委托法院与受托法院直接办理委托事项;制定单独的民事执行法典,统一规范委托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改革及"智慧法院"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执行程序的改革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就目前执行公正的建设而言,其依然存在亟须提升之处:一方面是改革中对网络时代的技术利用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在技术建设、运用过程中缺乏对公正的明晰针对性.因此,在未来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同时明确、强化改革过程中的公正价值追求,以此推动我国的执行工作迈上更高的公正之阶.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中应拥有刑事拘留执行权,这是确保检察机关侦查人员顺利收集证据、提高检察机关侦查效益、维护检察机关监督权威、克服检察机关刑事拘留决定执行难的需要。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拘留执行制度:可确立侦查人员在执行刑事拘留前有关告知义务;建立侦查机关将刑事拘留执行情况及时移送法院审查的监督机制;构建由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执行拘留的人予以审查批准逮捕的机制;设置侦查机关违法执行刑事拘留的程序性制裁措施;设立被拘留人对刑事拘留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新型权利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学术界更多的关注精神损害赔偿应当纳入损害赔偿的范围,而然对于当事人和法院来说,如何保障判决的高效便捷执行,是他们都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难题,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有关财产部分的执行更是法院执行工作中的"难中之难"。尽管在司法实践中,为了附带民事的赔偿的解决,部分地区的司法机关采取在刑事判决之前进行调解,并以此作为考虑被告人量刑的重要因素。但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对司法信赖的下降,而且只是缓解了执行难的困境并没有解决好这一难题。本文尝试从制度层面、内因性因素、司法资源以及司法能力、社会政治等因素分析着手,总结司法实践中的有益实践,提出一些建议,期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指正。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当前法院审判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一、进行深入的法制宣传;二、改一户多行为一户一行;三、人民检察院实行“执行”监督;四、建立律师“执行”程序代理制度;五、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相似文献   

18.
执行难的问题长期困扰法院而又无法有效解决 ,已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扭曲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地位 ,损害法律尊严和社会善良风俗 ,商业信誉低下 ,影响安定团结 ,妨碍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民诉法规定的执行措施和刑法无法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设立巨额债务不还罪是可行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既完善侵犯财产犯罪处罚体系 ,又保护了社会主义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的根本症结在于执行权"警察化"配置的缺失,与执行权的属性与机构的配置无必然的联系。现有的研究囿于"权属与机构"等宏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繁荣的背后有重复耕作之嫌,没有抓住化解"执行难"的现实需求。"疲软"的执行实施权无法满足强制执行所需迅速有效执行的要求,赋予执行人员相应的强制权,实现执行实施权的"警察化"是化解执行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此次的"审执分离"应当是将执行实施权及其行使部门从法院系统分离出去,定位在于破解执行难、促进执行权科学合理配置以及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但却面临着与执行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矛盾、改革成本巨大等难题。在具体制度构建过程中,应将审执分离置于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与法官员额制、跨行政区划和巡回法庭的建立以及司法机关人财物改革相协调配合;应强调分段管理与垂直管理的结合,并充分考虑现有执行指挥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