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赎罪》这部小说的翻译中,译者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来描写人物、景物、动作以及心理特征。这是一种归化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译者旨在从形式上迎合中国人的习惯,从文化上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小说,并从认知上提升译本的文采。  相似文献   

2.
《赎罪》是一部恢弘而不失细腻的佳作。小说以舒缓有力的叙述和洗练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故事。然而小说先被建构后被瓦解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时地将先前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的判断进行新的审视和修正。通过置读者于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修正的实际体验中,小说得以在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  相似文献   

3.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重复的运用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体现了人物回溯过去的本能,展现了作为相似性中的阐释作用,突显了作为差异性中的建构功能。对小说中重复及其意义的讨论,既是对重复这一技巧本身的探索,也是对小说《赎罪》丰富内涵的一次研究。  相似文献   

4.
麦克尤恩的《赎罪》的叙事时间跨度长达64年,叙事背景从英国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转换到二战这一历史大背景,从一件普通的案件出发,探讨了历史背景下的道德与人性、心灵的创伤与救赎。小说刻画了个体对家庭创伤、集体创伤以及战争创伤的反应。主人公在遭受一系列创伤,饱受创伤记忆的折磨之后,幸存者开始与创伤记忆做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创伤幸存者对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判标准被摧毁,而后又重建。虽然创伤造成的伤痕无法抚平,但个体的人格在修复创伤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5.
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导致了南非长久以来难以解除的种族间的矛盾与冲突。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反映了"反向种族主义"在当今白人与黑人社会各个领域的动向,及南非人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6.
抛开表层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以乡镇和上海两个地点为分节点,《倪焕之》的时间可分为三段,在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各完成了一个希望—失望—希望的过程,三个过程的循环构成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这一深层结构,《倪焕之》既暗示了20、30年代作家们为了希望进行失望书写的创作心理,也为现代文学史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执着追求的主人公形象,同时隐喻了中华民族100年不懈追求的苦难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倪焕之》超越了同时代那些沉浸于书写失望的小说,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7.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中选取的三个关键的地质空间对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和表现作品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时空体空间共时层面布里奥妮和罗比处于运动趋势,而塞西莉亚处于静止趋势,这不仅与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而且反映了历史事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历时层面布里奥妮的运动呈现环形运动的特征,这种环形运动的轨迹反映了布里奥妮从懵懂无知到自我悔过的成长过程。多重视角转换并置闪回重复等手法使该小说取得了叙事的文本空间,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采用文学伦理学方法,分别从夫妻伦理、代际伦理、子女伦理三个方面,仔细考察了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布列奥尼一家的家庭伦理关系,并得出结论:只有家庭成员间的有效交流,才是家庭伦理和谐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品钦的后现代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中包含火箭、性、彩虹三个主要隐喻,其构成的隐喻结构成为小说主题要素的依托和潜结构,三个隐喻背后的神秘本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映衬、相互影响,喻示着作者对后现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冷静思考.通过对小说进行结构性分析的方法,可以透视品钦在冷冰冰的叙述中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在剖析美国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审视当代世界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乌古斯传》是在维吾尔及突厥语诸民族中流传的一部英雄史诗,由于史诗的产生距今历史久远,所以一些内容厦结构读来让我们有些费解。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从史诗表层叙述中的狩猎、婚姻、征战三个母题分析其背后隐含的深层隐喻结构,可见史诗《乌古斯传》中心统一、内容紧凑,印证了史诗的文化百科全书特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甄嬛传》中的人名、人物语言内容的语音隐喻内涵丰富,使得该剧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出无限的遐想。  相似文献   

12.
采用Semino&Swindlehurst的分析方法,结合语言学理论和图式理论来分析小说《赎罪》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思维风格,以及这种思维风格对人物刻画和文本运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解构主义的“常论与悖论”言说和新历史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经典历史小说《赎罪》主人公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遭遇.《赎罪》的主要故事背景放在敦刻尔克的前线和后方,麦克尤恩通过史实和虚构,以罗比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奇迹”,让读者在恐惧和希望交替中强烈感受到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人伦悲剧.小说还从美学角度,丰富人们对敦刻尔克,对历史,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麦克尤恩创造的这些经典叙事文本,既是对人皆知之的敦刻尔克神话“常论”的挑战,也是在更广泛层面上对战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在疾病隐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她的批评实践触及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隐喻修辞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身体的文化与道德意义以及疾病与“他者”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运用克里斯蒂娃的易位理论.从内部互文性的角度对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进行了解析.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四个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小说主人公布王奥妮心理发展的分析,以探讨这部后现代文本的不稳定性:心理上的不稳定使得布里奥妮不断否定和颠覆自己的作品,不断尝试通过对旧文本的改造建立新的文本,从而推动她的赎罪心理的实现和这部后现代小说的创作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17.
《百年孤独》有历史和宗教两个文本。其一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表现拉丁美洲从原始村落到殖民时代的漫长历史,其二是变形运用圣经话语,通过对圣经文本的援引和变异,表达神性烛照下的另外意义。双重文本的运用是为表明马尔克斯对拉美历史的神性认识,思考拉美在西方神学语境中的处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论文章因其特有的评论性与权威性,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的涉疫社论自建小型数据库,分别统计两报的隐喻使用情况,归纳隐喻使用类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日报》涉疫社论中战争、旅途、建筑等隐喻的使用频次较多,语篇结构紧凑,内容积极向上,以一对一映射为主;《朝日新闻》涉疫社论的主要隐喻类型为旅途隐喻、拟人隐喻和战争隐喻,呈现出论述主体庞杂,语义氛围紧张,同一源域对应多个目标域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中日两国在疫情期间的不同政治诉求;二是中日两国对待“灾难与生存”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纪德自传体作品《如果种子不死》中“我”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一个类似《圣经》中“浪子回家”式的隐喻结构。“我”的人生轨迹大致对应于浪子的人生,二者都有出走、享受放纵的生活和最终的复归阶段。纪德在叙述“浪子回家”的三个阶段时,文本的叙述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叙述话语与叙述内容形成惊人的和谐一致,使这个结构上的三段式特点更加突出。但与《圣经》中浪子的情况不同,纪德对“我”命运沉浮的评判完全从“我”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而不顾宗教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准;“我”的人生阶段中比浪子多了天性受压抑的内容,而缺失忏悔和救赎情况,这是对《圣经》故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20.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佳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颂。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结合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它通过文本表层和深层结构展示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显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体现出圣经叙事的历史书写与神性隐喻交织、文学叙事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