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多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关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情感心理及主体意识、个人发展等层面社会心态状况的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也呈现出与传统农民工相异的特点.部分领域则存在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心态问题的出现既与当前社会变革、社会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支持不足、经济收入低等现实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需要进行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劳动能力差的弱势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其社会保护现状成为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因此,建立弱势保护机制。在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能力的关注,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促进其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教育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转变的最主要途径。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强烈,偏好学历教育,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可以通过深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培训机构、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强化企业责任等途径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4.
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教育是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实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转变的最主要途径。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强烈,偏好学历教育,学习内容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导向,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技能与学历相结合的教育是最适合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可以通过深化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培训机构、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强化企业责任等途径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5.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差异日益凸显,新老农民工在成长经历、文化素养、利益诉求、职业取向以及对城市的认同等方面异质性差异要求我们对农民工相关制度和政策必须重新审视,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6.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他们生长在农村,却不迷恋故土,他们工作在城市,却难以扎根城市。这个人数接近一亿的庞大群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知识结构、工作需求、生活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有着明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问题范式是支撑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常常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在研究。本文基于对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之历程的阅读、理解和阐释,从社会认同角度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方式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并非一个问题群体所能简单概括.需要细致、冷静地观察与追踪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研究应摆脱结构化的问题范式,走向一种过程性的理解范式。本研究认为,群体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新的可能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农民工”。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而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这一进程中,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市X区作为田野调查点,对24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代际压力下的家庭禀赋机制(养老与养育压力)、代内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机制(经济收入与债务负担)及外部市场下的市场竞争力机制(文凭与技术)综合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在社会后果上具有阶层再生产、地位差距上的“马太效应”等特征,表现为子女在择校和课外补习上存在教育分层,群体成员在发展心态和生活方式上反差明显,社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选择和争取结果上具有实质性差异。最后,提出缩小该群体内部阶层差距和降低负面风险的社会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说法,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大致可勾画出新生代农民工所谓“四高”、“一低”、“一薄弱”的社会印象和群体特征。相对其他群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对于农民身份认同相对减弱,城市社区认同较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研究应该区分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与社会特征,并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对其定义和特征把握要注意从与周围群体和代际关系中共同考虑。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缓和、消除该群体与城市主流秩序的冲突,建设和谐社会、形塑和谐文化的新文化背景.要求动用大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释放以文“化”人、以文“化”嫌、以文“化”邻和以文“化”法的柔力,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显然.文化善治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是我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由于现存的制度性排斥、自身素质低和特定年龄段思想心理不成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滞后,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要从整体上解决这些思想心理问题,需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和发展权,探索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和道德同一性在当下已引起各学科各专家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认同和道德自我认同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学、伦理学的热点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困境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教育及道德同一性培育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仍需努力拓展各种途径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引导并促其向市民转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普遍忽视了主体的策略选择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依循的是选择性融合模式——经济上以"同化"模式为主,文化上以"共融"模式为主,社会生活则是"分离"与"共融"兼而有之。这与第一代农民工普遍的"分离"模式存在区别,同时也是他们的结构地位、群体特征与策略选择使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是主体理性权衡与策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循序递进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观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新生代农民是一类新型的群体,学界对该群体的界定较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沐浴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春风中,受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他们在婚恋方面的想法既不同于自己父辈们,也不同与城市青年。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择偶观、性观念、婚恋自主性、生育观几个方面。婚恋趋于自主却也不逾越保守,交友方式形式多元、性观念适度开放、生育观念理性化,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既与时俱进也不乏保守独具特色的一套婚恋观。本文通过回顾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其婚恋观的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解对决策,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向,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因此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进行关注和引导也是社会必然趋势。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来源和定义入手,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再从影响新生代民工的价值形成的原因进行着重分析,旨在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热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年龄和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导致其教育认知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行为。本文就此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相关人士等途径,了解兰溪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对子女教育问题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受到了来自不同层面的社会排斥,这些排斥直接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深度访谈和观察的研究方法,描述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社会排斥现状,深入剖析了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借鉴经济学中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研究表明:政府对职业化的贡献度最大,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主导力量,要重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各项制度保障,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企业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实践场所,除了考虑为支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成本而承担新生代农民工违约的风险,还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新生代农民工要通过快速职业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保持职业的相对稳定,积极参加职业教育,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