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化使得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人际关系由习俗型信任转为契约型信任。当我们期望合作型信任到来时,现代性却出现了"断裂",人际关系在其影响下呈现出断裂性生产。这种生产有其独特的逻辑,即时空矛盾逻辑、抽离化(脱域)入侵逻辑和弱反思性逻辑,并可能引致更大的风险。以反思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发挥国家的监督导向功能和个人反思再创能力可以避免这种风险,使人际关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育的人文向度与美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西教育文化传统中都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资源,重塑教育理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即是呼唤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构筑新的理性原则和制度设计,从而使教育克服现代性的种种负面影响,形成关于教育的一种新的人文向度、理性自觉和美学精神,使教育真正属于人本身.养成教育是教育回归人性和人本原则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中国传统教化的升华,是教育现代性走向未来的伟大乌托邦和崇高社会理想,它有可能真正克服教育现代性问题而实现现代性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中从未出现过的"人为制造的风险",对于人为制造的风险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切尔诺贝利以及福岛核电站爆炸所带来的核风险,而这只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小部分,正是基于对现代社会发展走向的关注,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审视,风险社会理论一经提出立刻获得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虽然学术界对风险社会理论做了细致深刻的解读,但关于风险社会的产生原因贝克与吉登斯这两位风险社会理论的代表人物都没有做过明确的论述,只是笼统的归结为现代性的后果或副作用,本文尝试对科技发展与风险社会的内生性关系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吉登斯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代表性学术观点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本文试图对吉登斯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的现代性思想进行较为详细的学理解读.内容涉及到现代性的信任与风险、安全与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困境等在内的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青少年网络主体出现严重的"我向幻觉行为"倾向,符号意义体系异化又使网络主体长时间处于一种社会关系缺场的"脱域"状态,而"脱域"状态的加剧又导致青少年网络行为异化和道德人格缺失。借鉴传统"慎独"思想教育青少年,可强化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促其形成理性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系统,使其网络行为自律,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重塑自我的网络道德修养实践,坚持不懈地根据网络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来严格自律,形成网络主体意识,具有自制性、自觉性和自主性等特性的网络道德人格特质,以及须臾不离、慎乎隐微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学转型,文学生产方式也从个人写作转变到制度写作。现代职业作家的创作机制,报纸杂志的传媒机制,读者接受的消费机制,文学社团、文学机构的组织机制以及文学批评与审查的规约机制等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体制力量,同时也可看作是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它对文学的意义和形式起着重要的支配、控制和引导作用。借助于体制力量,现代文学也被纳入了社会运行空间,成为现代中  相似文献   

7.
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静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82-195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怀旧成为现代性视域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它是人的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历史感和价值论,且带有审美体验的性质。现代怀旧体现了作为一种幻想文化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文化冲突,它顺应并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心灵宁静的需求,反映了现代精神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浸染和改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哲学话语"是一种宏大叙事。它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在一起,对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是其基本主题。透过学术界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的对话,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很难离开马克思所开启的社会批判维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正是对现代性问题辩证的历史的扬弃。笔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不仅指出了启蒙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困境,而且进一步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异化。这些观点摈弃了针对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立足于现实,成为当今考察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启铎 《现代妇女》2014,(3):I0027-I0027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和韦伯共同的问题域,二者同处于资本主义崛起、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却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张。本文通过从两位思想家现代性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发展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贫困户生计能力提升不足"倾向源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现代贫困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参与"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2020年后,面对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结构,"参与式"反贫困理念能够通过社会参与链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现代贫困观念,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贫困者的参与性,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体或家庭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使其摆脱困境、规避陷入贫困的风险,进而形成权利-义务相平衡、对城市和农村具有包容性、常态化、可持续的贫困治理策略,使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不虞匮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旅平  赵立玮 《社会学研究》2012,(3):23-47,242,243
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阐述西方社会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现代西方,社会管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它主要涉及社会控制、文化价值的内化,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其宗旨是在推动国家理性和向善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成员向现代文明人和现代公民转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按现代性标准对人进行"规训"的过程和"文明进程"。而自由与秩序的适当平衡则是西方社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张萍 《公关世界》2010,(8):14-17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缩写,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现代信息社会,风险倍增,危机频仍,社会尤需公益。可以说,公益是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永恒的人类理想。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是青年获得现代性的第二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工业生产中 ,企业的技术准则 ,生产的客观标准 ,赢利的严格要求 ,精细的分工和操作管理 ,客观公正的奖惩标准等等 ,都赋予企业一种坚定而有力的性质 ,它要求员工去适应它 ,而不是去迁就员工。因此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把工厂说成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学校 ,认为工厂经历使员工形成许多现代性价值理念 ,如对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的接纳 ,个人和社会效能感的提高 ,计划性、时间感和合作意识的形成等等。如果学校是青年获得现代性的第一课堂 ,那现代企业就是人现代化的第二课堂。那么青年在三资企业的工作中是如何获得现代性的呢?一、…  相似文献   

14.
正当策略和技巧不再是政治、商业传播的核心问题时,信任就从一种抽象的交往前提变成了实在的社会资本。换言之,当信任资本透支时,策略和技巧往往沦为徒劳的表演。在大众眼中,一个信任"裸奔"的组织,任何表演都可能是反讽的、荒唐的、自戕的,更是对公共舆论和公共之善的持续冒犯。新媒体加剧了社会信任问题的复杂性。在实时遍在的围观下,一个组织若是缺少充裕的信任资本,便会动辄陷入来自大众的疏离、狂欢或狂怒之中。不管怎样强调信任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而更重要的是深究信任的本质、构成及其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成机制和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它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一种与现实社会相似又不同的"虚拟社区"悄然形成,其中就包括"网络粉丝社区"。当代的粉丝不似从前的"拥趸",通过网络形成了相当大规模的群体,不仅在网络中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代力量,甚至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粉丝社区建构机制的剖析,试图了解网络粉丝社区如何生成又何以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风险社会的到来对高校德育形成了新的挑战,同时创造了新的机遇。应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来分析与反思高校德育,创新德育的方法、体系和机制,提高德育效果,使大学生能防止、规避,以及合理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信任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信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生活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收益)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单位)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权利)监督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抽象概念 ,它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来实现。因此 ,对审美现代性的考察必须落到实处 ,本文将通过对现代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研究 ,透过文化实践的主体行为、社会机制和结构的复杂活动 ,将审美现代性置于一个文化社会学的背景中加以分析 ,以期揭示审美现代性的某些特征。一、艺术世界哈贝马斯在社会学意义上称之为文学公共领域的机制 ,在比较狭隘的美学意义上 ,可以称之为艺术世界或艺术共同体。艺术世界这个说法来自美国哲学家丹托 (ArthurC .Danto) ,他于 1 964年发表了颇有影响的论文《艺术世界》(Artworld)。通过…  相似文献   

19.
制度信任的形成过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制度作为信任对象,通过对信任的相关研究回顾,梳理出制度信任从宏观到微观形成过程的研究范式,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演绎了这个范式。作者认为,将制度信任作为过程理解意味着,一方面,从制度信任的形成机制看,信任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心理到行为的过程;另一方面,就具体制度而言,制度环境是制度信任形成的最终决定因素,制度环境不断变化,因而制度受众的信任态度和行为也处于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着力强调,源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的不断增加和由此所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与传统社会相比,我们身处其中的是一个更为复杂、更具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在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对社会管理的误解,即将社会管理片面地理解为一种消极的、防范性的手段,误解为加强权力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社会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积极的社会管理则以主动的建设和变革为手段,以改善社会的状况、建设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更好的社会为目标。公平正义是积极社会管理的实现途径。健全社会机制是积极社会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