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心诚意"是《大学》的八条目之一,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亦是儒家学说的教人、育人理念与精髓。由于"正""心""诚""意"的内容蕴含深厚而复杂,不可单就字面对译俄语,因此其翻译方法多样。同时,《大学》中"正""心""诚""意"四个字存在不同形式的构词法,如"正心诚意""心正意诚",在对译成俄语时,也需要有不同的翻译。鉴于《大学》俄译本的缺失,通过浅析《大学》英译本,参考《论语》《中庸》等儒学著作及其片段不同俄译本中的同类构词,本文作者认为词组扩充、音译加注释法是能准确传递《大学》核心理念"正心诚意"的最佳翻译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丰富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易传》中.《易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共十篇.在《易经》发展到《易传》的这几百年里,它将儒家关注的“仁”道,扩展为天道、地道、人道的广泛思考,使其对人格美的弘扬成为《易传》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自18世纪,俄罗斯上层社会受到西欧中国学热潮的影响,对中华文明"一见倾心",对孔子、老子的学说更是仰慕不已。《论语》共20篇,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仁""义""礼""信"等,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化负载词也就成了整部《论语》翻译的点睛之笔。选择古今中外翻译家的经典译文,从耳熟能详、集中表达孔子思想的语句入手,对比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协调观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主旨的天人关系,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与统一,从孔子经董伸舒到理学的张载等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表述,都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作为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十一条著名论断的基础性和研究价值也始终为国内外学者所看重。相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本,《提纲》全文看起来非常简略,这也就使后人研究此文本,并深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难度大大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也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这篇学术经典的不断剖析,在不同时期学术界呈现出对其思想不同的理解,对于《提纲》中重点涉及的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学者们的理解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将《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进而说明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磊 《现代交际》2013,(12):51-51
《鬼谷子》是古代中国纵横术的开创性著作,对于当时制定外交斗争策略和处理国家间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智谋与方略。《鬼谷子》的谋略硕果百出,其“揣”思想是《鬼谷子》外交处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本文着重从《鬼谷子》关于外交谋略的方法论出发,分析并汲取其“揣”篇的合理成分,探讨其对当代外交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画画家和欣赏者行为模式的考证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中国画独具一格的"散点透视"的来源和对中国视觉流程的影响。巫鸿教授在其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中将中国画和中国画家、中国画欣赏者三者联系起来分析中国画,打破了图像、实物、情境之间的界限,本文从巫鸿教授思维模式中受到启发,将"人""画""行为"三者合一,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画的视觉流程。  相似文献   

8.
以佐野(1998)对日语比较性程度副词的分类研究作为基础,将ずっと类中的"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从它们与日语语气表现(モダリティ)关系的视点出发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比较性程度副词,"ずっと"和"よほど"的主观性表现居多,主观性较强,其中"よほど"的主观性又超过了"ずっと",而"はるかに"是三者之中客观性表现最多的,因此是客观性最强的比较性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9.
李晶 《现代妇女》2014,(6):320-320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民胞物与"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结合张载基本思想对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进行分析,对于深刻把握张载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养性延命录》乃道教养生中的代表性著作,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作品,即"缘督以为经"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角度分析,两方面既有分别,又相互融合,"缘督以为经"出自《庄子·养生主》,很多学者对此句有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其中庸之见,又分出三个小方面来论证其适中的思想,"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是《养性延命录》中的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部分则从身与形的自我修炼来解读,更好地理解这篇养生学上的著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的加强对《养性延命录》这部经典之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一书中包含大量哲学思想,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直至今日也仍广为流传。谈到老子,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无为""道生万物"思想之外,其他思想也在老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缺一不可。这篇论文以《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福祸转化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实际,对老子思想中的矛盾转化观点进行简要探讨,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明式家具因其具有高度艺术美感和独特精神气韵,而被后人视为家具审美典范,这种美感穿越时空,寓意深远,其背后隐藏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哲学美学思想。目前对它进行意匠解析的著作评论也相当之广泛。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世襄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和1989年的《明式家具研究》著作引起了学术界和收藏界的轰动,此后研究著作也开始层出不穷,其中对于明式家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美学底蕴,及现代价值也有着不少成果,就哲学设计思想上来说,主要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礼"的观点,道家的"天人合一","普通和谐"、"有用之学"、"返璞归真"等。本文将以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以"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入手,通过对明式家具的结构、造型、装饰图案、和材质的分析,揭示出明式家具的含蓄内敛、虚无空灵的深层美学观念,并阐述明式家具设计中美学思想对于现代设计理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喪服變除》是西漢時戴德所撰關于不同類別的喪服制度和變服除喪儀節的著作,大約五代後晋至北宋之間亡佚。學界對戴德編《大戴禮記》研究較多,對其《喪服變除》關注不够。本文考述了《喪服變除》的撰寫與亡佚情况,對清代學者所1佚文進行校勘,並從賈公彥《儀禮疏》中考補出一條新佚文。在此基礎上,對佚文重新分類編排並標點,整理出了可靠的基礎文本。《喪服變除》是戴德"情文俱盡"禮學思想的最佳詮釋,是繼《儀禮·喪服》篇之後,關于喪服論述集中且較爲全面的著作。與《儀禮·喪服》篇相比,《喪服變除》佚文具備較高的創新價值,是研究喪服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相似文献   

14.
《公关世界》2016,(4):124-125
编者语: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禛词作虽然沿云间步履,呈现艳丽之风。其词论著作《花草蒙拾》也是读《花间集》和《草堂诗馀》后掇拾而成。但是王士禛受南宋词家张炎词论影响的痕迹明显。这体现在王士禛词论中"雅正"观念的运用,对"清空"之作的推崇,对句法、字面的锻炼,强调词的创新,以及对咏物词的看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三国世界,波澜壮阔。作为一个典型的英雄辈出的历史时代,有无数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撰写与讴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个性鲜明的传奇人物纷纷袍笏登场。然而传奇人物众多,但其中最为杂糅复杂却又吸引人眼球的人物非曹操莫属。作为三国最大集团实力的领袖,曹操具有相当的研学价值。但由于《三国演义》其本身带有"拥刘反曹""拥汉忠君"的作者主观立场,对曹操的描述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公平"。作为一部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塑造出的曹操的文学形象,比其他三国学术性著作如《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更为被大家所接受。本篇论文因此希望通过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本身情节的研究,来加深有关曹操这一特定人物的人物形象理解,通过系统化的梳理、分析,得出相应的形象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凡 《现代妇女》2014,(3):135-135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对于研究先秦法家思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韩非子》为文本,探究其核心概念"法"、"术"、"势"及其关系,以期得出《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法","术"、"势"的综合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徐敏 《现代交际》2014,(11):51-52
相对于西方美学,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多了许多隐秘的色彩,而老庄无疑是其中最具有美学视角的一家。老庄的美学以"道"作为核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美的问题。就庄子在《庄子》中展现的美学思想而言,虽然"心斋""坐忘""自然""虚静""神游""无为""道"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而"虚静"正是这一美学体系中的枢纽。本文以《庄子》为依据,从美学本质、美学形态和美学心态三方面阐述庄子的"虚静"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最早以管子、子产为代表的杰出历史人物在其著作中多次论及法治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法治思想萌芽的阶段。到了战国中期,以李悝、吴起、商鞅等为代表的法家革新派更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主张,完善了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则被推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前人法治理论和经验,系统地提出"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将先秦的法治思想加以系统化。文章为更好地、更清楚地论述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将按照管子、商鞅、韩非子的顺序对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陈思和先生对巴金生平思想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参与了巴金佚文的搜集、编辑和整理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巴金观。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巴金论稿》、《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以及《解读巴金》这三篇陈思和先生的著作,浅析陈思和对巴金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