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其把生态理论的概念与翻译学结合起来,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展开研究。从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评价标准四个方面来具体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选取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切入点,主要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三维"的转换说明生态翻译学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使用,最后对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和背景所进行的翻译研究。其所提倡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理解并阐释生态翻译学概念及方法论内涵的基础上,以"‘三维’转换"视角解读大学英语课文《最后一片叶子》的译文为例,最终得出与教学相关的参考和启示,更好地将生态翻译学融入大学英语课文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基础上阐述《论语》三译本核心思想,证明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认知序链"(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展现出新的视角。本文以《论语》核心思想"仁"为中心,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仁"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翻译研究理论,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以生态翻译学为基本理论框架,必须充分了解英语新闻翻译所处的生态环境,才能完全忠实于源语文本来进行新闻翻译,使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生态翻译学对英语新闻的翻译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然后就生态翻译学环境下的英语新闻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高英语新闻译文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依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之"选择"及"适应",以李白的酒诗为例,分析许渊冲先生选择翻译《李白诗选》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以及选择使用英文韵文进行翻译的理论原因,以期实现对许渊冲李白酒诗韵文英译的生态学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以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原则(语言维、文化维、翻译维)为鉴赏标准来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五个英译版本的得失。从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从而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公示语作为外宣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翻译有了越来越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析景区公示语的英译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万紫薇 《现代妇女》2014,(12):270-270
林纾现象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翻译文学现象,其译作、翻译策略、翻译思想都被后世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视角,本文旨在将林纾从事翻译的原因、策略、翻译内容、思想及后世影响多方面以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适者生存、译有所为等角度对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从而实现"三赢"的结果。用生态翻译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To Live(即《活着》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作品中对熟语的英译,包括其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中国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世界了解中国,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吉图先导区的旅游外宣翻译为例,基于"外宣三贴近"原则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旅游外宣翻译,这将对促进吉林省长吉图先导区及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侠 《职业》2015,(7):64
本文从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要点和诞生发展。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陕西景点翻译的现状。最后,以大唐芙蓉园为例笔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被概括为翻译方法中的"三维转换"。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广义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同样适用于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本文以吉林雾凇导游词英译文本为例,结合吉林市旅游文化特色,分析"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在旅游外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扬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妍妍 《现代妇女》2014,(9):261-261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讨旅游广告语的翻译。通过平行文本对比,文章指出译者应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做出旅游生态环境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有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因此公示语的翻译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下,公示语译员应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维之间作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与自然环境进行类比,译者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出发,追求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和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内容,其翻译效果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和国家形象来说十分重要。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对政治文献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有诸多英译本,雪莉·布莱克的译本与其他译本相比在译文标题、译文内容和注释方法上的不同。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雪莉·布莱克译本对文章内容的大量删减是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适应,即译者对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同时指出,不仅翻译生态环境影响译者的行为,译者也对翻译生态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翻译现象的研究应该放入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方考量。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其发展迅速、影响深远。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分析可知,该理论虽然由萌芽到全面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仍然存在着应用研究缺乏创新、实证研究缺乏科学的统计分析等问题。因此,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生态翻译学中,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相关平台,促使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完善,运用不断创新,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则更难。诗词的意象、诗歌的韵律、诗人的情感等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即所谓的"对等"。上世纪60年代末,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奈达的"功能对等"应用于赏析诗歌翻译中,以汪榕培和宇文所安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译本为例,分析两位翻译家在译文中如何实现"功能对等"论。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拓展,与此同时,翻译实践活动不断出现新的方向与热点。从古至今,人一直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人工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前提。那么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否挑战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相成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翻译层次观在人工及机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思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以理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在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