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照我国现行《宪法》,议案创制权属于国务院和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法》第十二条和第二十四条中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分别向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草案的规定,与《宪法》的条款规定相悖,实有违宪之嫌。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移动公司也搬出强硬的理由,依据《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的规定来对抗人民法院依法对电信通话清单的调查权。那么,移动公司的这种对抗是否有理呢?笔者认为,应该准确理解《宪法》,并合理把握私权和公权之间的平衡。通话清单是否就能代表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省人大认为用户通信资料…  相似文献   

3.
一、国外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比较分析 瑞典是一个十分重视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国家。是通过指定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政府文件公开制度来间接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国家。不同于制定单一宪法法典的模式的国家,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  相似文献   

4.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个体或者群体、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言语、文字、图画、动作、穿着等传播载体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的个人自由,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游行与示威自由等。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出明确规定予以肯定。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决定作用,我国表达自由的现状与宪法规划的理想愿景相差甚远。本文针对此种现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让表达自由能够在从理想走进现实的漫漫长路上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论粮食税》是列宁开创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件,他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详细分析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行政策转变的迫切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重视市场自由和贸易自由,将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财富。在当前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下,其基本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文佳 《现代妇女》2014,(8):295-296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公共舆论进行了原发性的理论阐述。他认为公共舆论作为“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是公民自由意志和合理利益诉求的集中性表达,是人的主观创造性活动在国家理念中的一种体现。这一理论观点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衍射与延伸,并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公共舆论与公共传媒和积极自由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探索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的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从此条分析,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应当主要有四个:首先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制度演进阶段揭示:死者人格权益保护的民事法律规范正逐步细化,《民法总则》第185条从"死者人格利益"母概念下所涵摄的可能具有法益保护性的多种类主体人格利益中特定化提炼出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加以明确规定并保护。法是社会中的法,法律制订的背后是当前特定的社会背景。通过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有关内容的解读便于我们理解该条的法律适用,包括我国英烈保护法中的适用对象、保护客体及有关的公益诉讼内容。同时我国的英烈保护法实际上配合着民总第185条,对该条的实施起到重要补充作用。最后,为更好地实现我国英烈保护法第二条规定的立法目的,笔者提出建立国家英雄烈士信息数据资源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4月26日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通过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使广大公民了解宪法、掌握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郭洋 《现代妇女》2014,(11):172-172
2010年4月29日,我国修订了《国家赔偿法》,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了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为公民在精神利益遭受公权力侵害时创设了新的救济途径。本文探讨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宪法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并结合当前的司法实践,指出提高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明确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是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革命之前和之后的1911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进入了西方国家。西方政治民主轨制,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第一个《宪法》。《宪法》划定,人民按照法律规定,经过种种路径和方式,办理国家事宜,管理社会事务,经营经济和文化行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府的制度,是我们国家最合适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制度。我们认为,所谓的民主就是"一切事都要大家做",所谓的民主意识是关于:"一切事情都要大家做"的共识,所谓的民主能力即共同协商一个宪章,选举产生了一个办公室组织来处理所有事情。随着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范围的差异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可以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丹尼尔·珀尔新闻勇气正直奖"今年颁给了《查理周刊》,目的是表彰在《查理周刊》事件中死去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表达该奖项对于新闻自由的捍卫。《查理周刊》事件发生后,对其命运的评价褒贬不一,关于新闻自由的讨论也甚嚣尘上。而《查理周刊》所追求的新闻自由,与法国"自由、平等、博爱"国家精神所产生的冲突,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活中,人民必须把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时,人民该怎么办呢? 权力属于人民,虽然在目前的社会生给国家机关行使,但当受托者不按照  相似文献   

14.
也许我们可以把中国称为一个盛产宪法的国家,因为自清未以来,我国就一直处在不断立宪和修宪过程中,而往往无暇顾及行宪问题。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到1949年的《共同纲领》、这41年间,我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平均每两年半制定1部宪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颁布4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并6次修宪。平均每5年就修改宪法一次;北京大学法学院王磊就此认为,这样的修宪频率过于频繁了。  相似文献   

15.
吴琰 《现代妇女》2014,(11):174-174
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多种利益的聚合体,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本文将从宪法角度,以国家利益为视角,简要剖析国家利益在宪法理论体系构建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郑方 《现代妇女》2014,(5):148-148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我国无效合同制度。从法条的规定来看,本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界定、合同形式与合同目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作出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7.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重要原则,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适用该原则。由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增加了我国适用该原则的难度。从宏观上说,我国的少年刑事司法不仅应当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实践,以转化的方式适用该原则,而且还应当进一步调整刑事司法理念以更好地适用该原则。从具体措施来说,我国少年刑事司法应当通过建立"儿童利益最大原则"的统一解释制度,建立我国少年刑事法院,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制度等方式来更好地适用该原则,从而全面保障我国未成年人在刑事司法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刘海岩  郝克路 《城市》2007,(6):69-72
街道 街道是中国城市对城区道路的泛称.在古代中国城市中,道路的功能不仅是交通往来,而且也是空间控制和礼制的标志.例如西周时期,"道"被作为分封土地的界限.按照《周礼》的记载,理想的城市中,应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道路各九条,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即所谓"九经九纬".城外有一条环城的道路,称"环涂".  相似文献   

19.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利益。基于此,本文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这三家阿拉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中国崛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考察点,解读中国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改善和加强国家形象构建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增进我国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关键在于谨防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引起的破坏颠覆活动。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是"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大力推崇的有着严密的组织运作,其实质是美国冷战思维和政治价值观的网络翻版,是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对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产生重大影响。只有消解美国"网络自由"议题,增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规避美国"网络自由"渗透风险,提升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