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美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近年来,中外艺术交流愈加频繁,国外的平面设计形式和理念不断向我国渗透,平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大量的外国艺术形式,这虽然有效推动了我国设计事业发展,然而也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表现出了趋同性问题、艺术设计缺乏中国特色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更不利于中国平面设计走出国门。因此,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元素,科学将之合理应用于现代中国平面设计过程,提高中国平面设计的民族特色是平面设计的"当务之急",相关人员需对之加以重视。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平面设计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设计可谓是遍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感,也能够充当一个艺术文化的载体。平 面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平面设计中也有融入了许多元素,经典美术便是被应用于平面设计中 的一种元素,如在过去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雕塑、绘画,均承载了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艺术文化,通过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经典美 术元素,可以为平面设计增添内涵、品味。本文中,便重点针对经典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承,其博大精深的设计元素,极具张力的艺术技法,内涵深远的文化根基,都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传承和借鉴的重要元素。现代平面设计走到今天,虽然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也应看到其浅薄的文化根基已然使得中国现代平面设计陷入发展的瓶颈之中。传统文化符号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正好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有益补充。本文旨在讨论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价值和作用,并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给二者的良好结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民族特色逐渐消失。保护本民族文化和艺术成为当今文化传承的重任。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表现为将民族文化融入设计中,使设计中体现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平面设计承载大量视觉元素符号,这些有着文化象征的元素是设计者和受众传达情感信息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不仅反映人民的审美观念,同时受众的需求也影响着设计的发展。解析我国民族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将民族文化融入我们的设计中,从而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代平面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平面设计师都会在平面设计中加上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给平面设计带来一些不同的视觉感受。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重点探析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手工设计元素包括手绘元素、纸品元素、拼贴元素等众多形式,具有自然美、唯一美、创意美等美学特征。平面设计需要手工设计元素,手工设计元素与平面设计的结合也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艺术效果。本文旨在讨论手工设计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亚洲设计界,日本设计可说是其中佼佼者,其不但在设计上的起步较早,整体水平在亚洲也是数一数二。可是提起日本文化,多数人并不是首先想到它的设计之优秀,而往往是联想到动漫业的发达。可能是由于设计产业的成熟和普及,日本动漫中也常常会有很多平面设计的加入,特别是部分动漫,更是大胆的运用了平面设计元素,使得观众在观看时,能够得到更多的视觉享受,特别是对于平面设计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更是能够学习到很多的设计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尤其是作为组成平面设计主要元素之一的插画设计,不仅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而且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分支开始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插画设计的概念分析为基础,深刻阐释了插画设计与平面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提出了插画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几种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世界早已全面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各国的艺术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消费观念迅速普及,传统文化体系被平面化,民族品格淡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平面设计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中找到平衡点,树立文化阵地观念,保持民族精神,是我们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前流行的简约主义设计风格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简约主义和中国传统元素的特点、发展趋势及联系等,意在将两者结合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传统纹样的重构,衍生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的平面视觉元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平面设计也由原来简单机械向着更加多元化和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本文试从平面设计和多维化的含义分析入手,阐明了平面设计与视觉表现的多维化二者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最后提出只有通过更加符合本土化的设计理念和消费方式创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平面设计作品,才能实现国内平面设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中所论及的是平面设计中的图形与文字。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视觉元素且图形与文字在设计信息交流方面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要把平面设计看成一个刺绣,那么图形和文字就是针与线,设计师就通过巧妙地技法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这设计中,制做出需要的作品。这也是刺绣的最基础技法。由此可见,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位置。图形与文字的存在也都是为了能够传递信息而服务的。图形和文字在平面设计中也是最常见的元素,平面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理解这些元素之上,了解元素特性能够更好的运用到设计中。文中论述的是:图形的设计、文字的图形化以及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12.
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创作技法,现代平面设计从产生到发展受到西方美学理论影响颇深,但近些年,现代平面设计在设计元素和设计技法方面都在寻求突破,力求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优秀元素,作为优秀的中国画传统技艺,留白无疑是现代平面设计较好的借鉴对象。本文从留白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谈起,论述留白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培养一流的设计创意人才,增强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集聚,是发展创意产业的关键。大量的、有创造性思维、高度务实能力的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设计在未来获得大发展的前提。因此,关注现行平面设计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变化,研究和探索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解决我国现代平面设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培养出更多一流的设计创意人才,推进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艺术设计成为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瞩目,随之掀起了"中国风"。传统图形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已经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广为利用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继承的作用,而且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图形元素灵活运用而使得现代平面设计散发出时代生命力。本论文针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商品和品牌竞争越来越激烈,平面设计也因其在产品推广和品牌宣传中的积极作用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的形式和作用,就在平面设计在红如何进行视觉审美元素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平面设计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在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迎合了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情结";一方面也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和理念,发扬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视觉艺术中,平面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平面设计是运用艺术符号表达内在涵义,同时还对设计作品中的色彩、各种图形以及文字根据整体设计需要进行处理,只有实现多种设计元素的有机融合,才能够使得平面设计作品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本论文针对色彩、图形与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解释了平面设计与美学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平面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接着介绍了平面设计的三大元素,对每个元素的特点、分类以及重要性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从平面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两大方面着手,讲解了古代的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实用性是设计最终目的的观点,全面介绍了平面设计中美学运用的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一,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精髓。水墨意境是水墨画特色以及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水墨画不同于西方画作的重要表现。现代平面设计注重信息的传递,设计对象以实物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二者有所差异,但在创作过程中水墨艺术又对现代平面设计有借鉴意义。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即如何将水墨意境之美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展示出来,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运用发挥水墨元素。  相似文献   

20.
平面广告设计是一种以视觉的语言与人交流思想的艺术语言,它使受众能够简明的知道关于秦岭的信息,通过对秦岭文化艺术语言的提炼,形成具有地区文化特点的视觉传达语言。本文通过大秦岭艺术文化中的图像符号和色彩提炼、深度挖掘大秦岭艺术文化的精神内涵等方面探讨大秦岭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