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静雯  严杰 《城市》2005,(6):51-53
"城市"这一概念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了解它的过去,认识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在现代城市发展的今天,生态保护及城市景观的优劣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与保护便成了城市设计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克莱德?伍兹在《文化变迁》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对于正处在从传统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白领在上海的社会职业结构中逐渐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他们的社会心态和社会功能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新兴白领群体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文化适应、价值取向以及他们与体制之间存在的某种结构性分离,提供一个观察研究的视角,并以某种方式与当前国内关于白领研究的一些理论预设形成对话和讨论,进而引发读者对上海白领群体未来作用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就是城市化的方向。农村改革以来,传统的单一农业经营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式所代替,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部分农村生活面貌率先发生了变化与飞跃,生活方式越来越带有城市的特征,正不断向城市化方向接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是城市化的历史”(马克思语),“城乡融合”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适婚年龄的男女对恋爱、婚姻的一种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个人的恋爱、择偶以及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程。本文尝试从婚恋观的界定入手,深刻分析现代男女两性婚恋观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正确的择偶观提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变迁及其对城市家庭的影响——导致城市家庭发生变迁——所作的一个理论探索。本文以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城市社会变迁作为家庭变迁的宏观社会背景,分析了中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现实社会变迁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了程度不同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变迁的不同影响,提出了城市家庭变迁机制的理论假设,分析了城市家庭变迁在在家庭功能、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一定社会的家庭之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结构与该社会的家庭制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呈现整合和分化并存的趋势。一方面,不同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与"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崇尚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发展,淡化权威,体现出后现代的价值取向,同时,"90后"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科技发展,表现出现代的价值取向,"90后"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阶层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活方式的选择、追求个人发展以及工作和科技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90后"价值观特征的形成与当前中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密切相关。"90后"一代的生活价值取向既区别于日本的"低欲望",也区别于"小确幸",是一种具有发展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以往"城中村"三个字代表着"廉价的房租、较便利的交通设施和相对完善出租房体系……让这些原本守着土地和几层小洋房度日的村民们逐渐向"现代地主"过渡。农民的求生方式不再只是种地养牛,他们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靠着几间房子过起"现代地主"的悠闲生活。只是随着这几年来的城市改造,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了这片尴尬之地。  相似文献   

9.
魏红  赵然 《现代交际》2016,(4):113-114
收看家庭伦理剧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非常普及的休闲娱乐方式,以特有的结构方式影响着受众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生活方式。特别是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更加深入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活方式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囊括一切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也在其内;另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指个人的物质消费生活;再一种认为指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主要是生活方式的外延的大小不同。关于生活方式的内涵,都说是生活活动的形式特征。其中有的强调价值观念,有的则根本不提。也有一种意见说生活方式指生活内容、生活结构和生活态度。各种说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活方式这个社会现象。我觉得,生活方式作为科学概念应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代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代人的形成,既是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的一种特殊产物,同时又将对社会结构的未来变迁产生一种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人、物信息快速流动的现代城市生活中,自我面临着不断脱域和再嵌入的挑战.对都市青年节日活动的考察发现,节日参与正从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家庭关系为基点向社会文化生活和关系领域蔓延,促成个人对开放体验与不同认同的寻求.这一自我实践的过程展现出个人日益被置于制度环境中不同层面的交织与互动之中,并实现对不同认同的制造与维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质的生活方式类型之间的历史性跨跃。中国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走向是:由依附型生活方式向自主型生活方式转变、由封闭型生活方式向开放型生活方式转变、由僵固不变的单一生活方式向不断变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转型尚处于初期阶段,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现代作家庐隐的《象牙戒指》,皆为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女性小说。解析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及其在19世纪的英国和"五四"时期的中国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婚恋选择,进而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方式、婚恋目的、婚恋责任等方面探求作品中蕴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5.
1999年版《辞海》将“生活方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道德价值观念等。按此思路,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基本同步。当然,这并不影响某些人群对自己特别心仪的某类“生活方式”作超前的追求,或“遗老”式的守护。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期“特别观察“选取消费、休闲、居住、交往、家庭等角度,对目前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解读,以呈现城市生活方式的多元和丰富。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09,(34)
城市中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类,他们喜欢个性化的游玩场地,喜欢品尝各种特色味道的地道小吃,同时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群有着小资一族的称号,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尤其注重,无论吃喝玩乐,都要以特色为主.100度享乐网(www.100du.com)对小资一族2009年的八小时外生活进行了抽样调查,总结出今年白领工作以外的"最爱".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严格科学"开始,终结于"生活世界".这一哲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他个人研究方式的转变,也反映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他的生活世界思想切中了现代社会的弊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此也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职业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国家都是各种不同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如意识形态认同、宗教信仰认同、经济模式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等等;每个人也是多重身份认同的结合体,包括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祖籍认同等等。在窦露蕾斯·拉格迪亚(Dolores la Guardia)和汉斯·古斯(Hans P.Guth)主编的论文集《美国的声音:文化与社区》(American Voices:Culture and Community)一书中,作者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变迁孕育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孕育了公民身份认同的变迁,职业认同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  相似文献   

19.
李升 《城市观察》2016,(2):106-114
作为快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结果,生活在城市近郊区的"新市民"可以分为"本地-新市民"与"外地-新市民"两种类型。从对北京的实地调查结果来看,两类"新市民"在"地域生活欲求-地域生活水平-地域社会参与"的地域生活方式论框架中表现出不同的路径特征。这表明不同类型"新市民"对城市生活方式适应的差异性,对于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特大城市北京来说,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市民化进程中需要进行"差异性"区分。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管理理念及其发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莉 《城市》2005,(5):19-21
一、城市管理理念的概念与意义 城市管理理念是城市政府及其社会管理机构管理城市事务时的基本精神、宗旨、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等标志的抽象.城市管理理念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依存于"城市深化"的过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理念在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