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的民族身份意识和职责以不同方式在译本中得以表征。杨宪益作为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其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他的教育和时代背景;而其民族身份职责则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鲁迅作品在杨宪益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译者的民族身份也在鲁迅作品中得以表征。这包括对鲁迅作品翻译源文本的选择、译者的民族文化态度在译文中的体现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译后记     
这是我第二次翻译埃及侯赛因·卡米勒·巴哈丁博士的著作.他的上一本书<无身份世界中的爱国主义--全球化的挑战>,是2000年5月他以教育部长身份访华时,与埃及前驻华大使努·贾拉勒博士一起当面委托我翻译的.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支持下,于2001年9月出版,2002年秋,陈至立部长访埃,还曾将中译本作为礼品之一带去,受到他的好评.<十字路口>是巴哈丁博士2003年出版的新著.他寄来5本样书,请埃及驻华大使阿里·侯夫尼和驻沪领事阿卜杜·法塔赫·安泽鼎转交,安泽鼎又于该年4月18日给了我作者委托翻译、转让版权的函件.鉴于巴哈丁博士的身份,我曾专门向教育部国际司请示,于6月5日收到同意回函.  相似文献   

3.
在流动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不断协商自我身份认同,而性别是这些协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向后殖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香港的女医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协商自己的身份。在阶级身份、行业阶层的互相作用下,性别协商强化了个人无能感,并复制了男性中心工作制度与父权意识。性别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实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与场景之中去分析性别差异和个人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初雪燕 《现代交际》2010,(7):124-125
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性别研究的视角引入了翻译,然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烈主张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做法在翻译过程中难免有些偏激。"双性同体"的提出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指明了方向,引导女性主义翻译健康发展,也为整个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指导着翻译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劳伦斯·韦努蒂的早期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和《翻译丑闻——差异伦理探索》中,其研究重心从翻译策略向文化研究转移,这使得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塑造成为其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分析早期两部著作中文化身份的侧重点,并对韦努蒂翻译文化研究中的涉及的政治维度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是某一群体的身份或一个文化群体中的成员的群体身份,是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文化身份可以是官方认定或自我认定的在某一特别群体中的身份。文化身份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宗教、国籍或地理区域,这些身份把个人和文化群体以及文化机构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是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离不开翻译。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体,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要求译者兼具本土语言和读者语言,必须对不同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接纳性的心态。译者身份的全球性和民族性是一种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替代,二者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本文以《干校六记》为例,阐述葛浩文和章楚两人的译文在译者身份上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化离散与翻译结合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文本翻译,离散译者肩负着在异域文化中传播家园文化的历史重任,而他们文化身份与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文化离散的视角着手,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学而》篇的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离散译者特殊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策略及译本最终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担任随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口译人员的综合角色作用,感受口译的"杂家"身份,要担任生活助理、陪同翻译和陪同导游。这些反应了口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0.
1789年法国入侵埃及,埃及的“被现代化”从此开始。1816年埃及官方首次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在行动上完成了从“被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塔哈塔维是埃及首批赴法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后改变身份成为留学生,主攻法阿翻译。塔哈塔维在法国生活了五年,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和教育观等。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旨在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翻译工作,成为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一伊斯兰地区历史上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第一人,其思想对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形成影响巨大,并成为伊斯兰现代文化启蒙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1789年法国入侵埃及,埃及的"被现代化"从此开始。1816年埃及官方首次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在行动上完成了从"被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塔哈塔维是埃及首批赴法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后改变身份成为留学生,主攻法阿翻译。塔哈塔维在法国生活了五年,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和教育观等。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旨在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翻译工作,成为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历史上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第一人,其思想对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形成影响巨大,并成为伊斯兰现代文化启蒙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这种依赖于人类技术理性的特殊产物,将性别文化表现得丰富多彩。在这种虚拟情景下,行为主体一方面强化着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另一方面又颠覆了传统。本文仅以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别互动关系为例,对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主体身份的角度考察文本,揭示出种族、性别和阶级三重身份的交互作用。《野草在歌Ⅱ昌》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人生悲剧,是主体在多重身份关系中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是弱小个体面对强大的权力话语的屈从与妥协。而身份的公众版本掩盖了内部的分化、排挤了某些被压迫的群体,只有重返个人的身份观才能维护主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下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对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作品《小小小小的火》部分翻译进行详尽分析,认识华裔作家文化身份建立的心路历程,旨在深入了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其研究,验证翻译转换理论对小说文本英汉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以期为更多的英汉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颇有造诣。他在著名的《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突破,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中,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林语堂的《论翻译》为基础,立足于他的美译观,客观地介绍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并具体分析他中译英作品里的典型例句,最终得出林语堂翻译理论中"五美"相融合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性骚扰:城市外来女民工的双重身份与歧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性骚扰问题为视角,意在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级、阶层等等的妇女问题及其原因的多样性。文章通过城市中外来女民工的性骚扰问题,描述并分析了她们因性别身份和就业身份而受到的双重歧视,同时指出了妇女群体内部以地域和阶层为界的利益及地位的差异。与西方女权主义普遍将性骚扰归因于不平等的性别制度有所区别,文章认为,外来女民工性骚扰问题的更深刻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缺失,以及因就业身份差别而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7.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个案为基础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研究超越了以往重视群体身份认同的传统,展现了青年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生活体验,且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之中而形成的独特的身份认同。对于很多户籍上仍然是农民而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的打工者而言,不论他身在哪里,都是异乡。同样,伴随的是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模糊。也即是说,对青年农民工而言,已有的身份认同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他对自己认同的需求,于是,寻找一种新的认同机制成为他寻找新的归属的必然,打工者,正是他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概念,然后以尼克尔的两部作品Picture Theory和Mauve Desert为切入点,阐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即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传递原文的意义,而是对原文意义的延续和创造。但同时指出,由于后现代女性主义自身的矛盾,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很难从翻译中探视身份认同,从而使翻译缺乏主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影响较大的四部少女题材电影——《十三岁的少女》、《成人仪式》、《成长教育》、《裂缝》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建构女性性别身份的焦虑。作为由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特殊阶段,少女身心的急剧变化,使她们的自我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并通过对身体的展示及面具的伪装来模仿和凸显女性气质,试图操演和建构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困惑和自我觉悟,冲击着成长这个永恒的话题。性别冲突是人类的基本冲突之一,女性要为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作抗争。对于初涉人世的少女来说,以主动的姿态确认自我,接纳自我是走上社会舞台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世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阅读各种英文文献的能力,更需要担当起翻译英文材料的重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课时限制、教材布局以及部分教师自身翻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取得翻译教学成果改变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他者地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