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新时期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人们的行为表现及其言论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播至全社会.实现了拥有网络就可以参与社会讨论的话语方式,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新闻舆论,公安机关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和有效的行使其执法机关的作用,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新闻舆论,成为公安机关在现行机制下需要应对的新课题。本文从网络涉警舆情的现状出发,初步阐述和提出了网络涉警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公安机关因循的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获取资讯、交流沟通提供了媒介,也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创建平台。大学生是参与网络的特殊群体,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着以下三种问题:非理性情绪蔓延,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滋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流量"已经成为带动网络经济发展的引擎.粉丝经济的发展借助"流量"的东风呈现出更为迅猛的态势,成为网络经济中不容小觑的一股新势力.粉丝经济与网络舆情紧密挂钩,舆情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其发展,研究好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与特点.本文以肖战227事件及丁真爆火为例,研究粉丝经济与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4.
樊凯 《公关世界》2022,(22):39-4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日渐增多,让政府和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风险沟通的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手册》是我国政府首次发布的官方风险沟通操作指南,其也将风险沟通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建立在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公众和媒体之间理性的沟通桥梁”。而随着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其也越来越成为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和发酵地点,因此,想要做好社会风险治理,社交媒体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研究和治理方向。而在近几年在全球各地爆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和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强烈威胁,都加速了全球学者对社会风险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以及社会风险治理方面的研究,这也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基于此种现状,本文从当前突发公共事件主流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分析其传播的特点特征和治理困境,提出社交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沟通和治理策略,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帮助政府管理部门防控重大舆情,有效化解舆论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剖析湖南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入手,根据网络舆情的一般属性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弱型网络舆情、强型网络舆情与波动型网络舆情三大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弱型网络舆情采取"淡化式""萌芽式"应对策略,强型网络舆情则采取"强力式"策略,波动型网络舆情则灵活采取追溯式和重塑式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由于事发突然,若高校不了解网络舆情信息,甚至不知道网络舆情信息,采用消极的冷处理,在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的工作、生活秩序、教学工作便会受到影响。因此,构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的应对机制是控制事态、揭露真相、正确引导学生的最佳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建立校园监控与预警机制的重要性阐述应对机制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通过网络这一平台,社会民众群众性的情绪、态度、意见和要求等由内隐转化为外显,在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并且进行良好的控制引导,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磊  方媛 《城市观察》2011,(5):22-28
在城市社会管理的语境中,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城市相关的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本文分析了城市社会管理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网络舆情与城市社会管理具有刺激、沟通和邀约三种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管理应在平台、主体和制度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网络传播方式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的舆论平台。网络舆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生活。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探寻积极的应对策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社会管理者可以借助的手段、工具,对优化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分别提到加强新媒体网上舆论引导,善于运用网络走群众路线,有效应对突发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等问题。妥善的处理网络舆情,能够使公众更加理解和认可政府工作,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本文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高发范畴和传播途径,针对当前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的对策,作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源于人们的政治实践,与社会个体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对一国的政治生态影响巨大。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此起彼伏,而大学生的政治观尚未形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群体的政治认同感。因此,通过剖析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大学生政治认同受网络信息、网络舆情的影响水平等问题,进而探究立足大学生、高校、政府及网络媒体"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已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可避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阿拉伯世界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思潮变化、民众政治观点倾向乃至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形势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意义、阿拉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的可行性、设计方法和思路,并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基础上以"叙利亚问题上沙特对华网络舆情"为实例研究对象,分析阿拉伯网络舆论对华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对阿拉伯世界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思潮变化、民众政治观点倾向乃至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形势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意义、阿拉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的可行性、设计方法和思路,并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基础上以"叙利亚问题上沙特对华网络舆情"为实例研究对象,分析阿拉伯网络舆论对华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自身的特点要求公安机关承载责任并履行责任,网络舆情下公安机关在公共危机中的应对处置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整个公安队伍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中的自身能力建设、管控能力建设、事后评估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佳璐 《公关世界》2023,(14):28-30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舆论、声音和情绪,主要以评论、帖子、微博、博客等形式的信息呈现,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体认知和情感表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为校园应急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目前各高校已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列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下面将对高校网络舆情多元化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客观地辨析了市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运用的舆情研判、危机处理和学习创新能力,初步判定其存在舆情研判能力不强、缺乏危机处理能力、学习能力欠缺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原因在于危机意识薄弱、协调交流机制,危机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分别从舆情应对观、健全舆情工作机制、增强信息交流和培养高素质舆情应对人才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浅谈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网络舆情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正确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入手,对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群众借助网络发布公职人员的负面信息,倒逼党政机关予以应对。信息发布机制是党政机关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应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应对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置网络负面舆情,切实保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相似文献   

19.
朱娜 《现代妇女》2013,(12):15-15
从一组案例入手,认识到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厘清网络舆情和舆情监测的概念,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了解我国现行的舆情监测制度。分析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对舆情监测制度提出完善建议,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和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融入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发声。网络大大拓展了舆情表达和传播的渠道和场所,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新的表现形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大力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价值引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疏导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