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3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性和社交回避及苦恼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在不同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在不同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性和社交回避及苦恼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夏文婷 《现代妇女》2013,(12):72-73
当前,微博和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很快就对微博和社交网络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微博和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发挥好微博和社交网络的优势,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加强教育引导与交流,将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4.
朱玺  李杰 《现代交际》2012,(4):240-241
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SNS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了目前Web2.0媒介下的重要基础应用之一。本文章选取当代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当代大学生上网习惯、社交网站参与动机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其中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日常上网中选择使用社交网站;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站的动机主要分为四种,即:信息获取动机、社交好友联络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互动娱乐动机。  相似文献   

5.
王帅  抗雷  乔波  陈明艳 《现代交际》2014,(4):213-214
随着PC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等特点迅速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新途径。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网络交往提供了开放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平台,使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成功的移植到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在网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社交软件、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已在大学生之间十分盛行,且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交流载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线上问卷调查等几种方式,对北京地区三百多名不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交软件(QQ、微信为代表)和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的确方便了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比于短信和电话通话费用,交流成本也明显降低。在好友组成方面,QQ和微信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和家人组成,社交网站(人人网为代表)好友主要由现实中的同学朋友以及同一学校和地区的好友推荐为主,微博好友则多为具有共同兴趣和观点的陌生人或者组织团体组成。  相似文献   

6.
微信弱关系社交是新型的社交方式,使得大学生社交方式变得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强关系社会交往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对其生活与学习起到帮助作用。但是,个别学生有过度沉湎于弱关系社交之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大学校园中有利用微信软件技术漏洞进行违规与非法活动,学生微店的规范性与标准性也亟须提高,这些都是微信弱关系社交的消极作用。应当促进微信社交软件进一步提高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正确对待网上社交方式,培养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推动网络安全法规的制订。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而随之出现的一些新兴网络社交软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化和广泛化。在这其中,大学生等青年人群体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通过研究大学生这一群体来了解新兴社交媒体对人们人际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载体,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积极性高,原因在于:通过网络参与的及时性;同辈交流自由化,长幼交流隐私化;接受信息私己性与自我满足性。因此,可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互动模型,包含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导向机制、效能机制以及交互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它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自身的一些优点在带给大学生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过渡沉迷于互联网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消极影响基础上从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个人对互联网应有正确的认识、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构建纯洁的网络环境这三个方面展开对策的探讨,以到达正确疏导大学生互联网上的社交行为,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方式,社交网络已然成为高中生进行情感交流以及沟通的重要渠道,其在现实生活中所生产的价值也已远远超出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为了准确分析社交网络对高中生课余生活的影响,本文从社交网络的发展出发,对高中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据此分析社交网络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以期能对高中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提出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互联网全面进入Web2.0时代,新型社交媒体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网民正在参与网络内容的生产和文化氛围的创造。在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下,中医文化传播也迎来此新的平台。本文以传播学角度对中医在英语国家社交网络的热点进行研究,愿能为中医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及传播角度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对福建泉州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关系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基层社会关系呈现的社交格局差序化、社交联结功能化、社交互动结构化和社交测量复杂化等特质,随后指出其在基层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村官"软实力打造和政府层面的制度保障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普及给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参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该群体的网络越轨行为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影响其网络越轨行为的主要因素。对3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级和网络规范认同以及外部因素中的同学群体、互联网社区都对大学生的网络越轨行为有显著影响;而个体因素中的政治面貌、计算机网络水平和外部因素中的家庭、社会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的双向影响,剖析了大学生上网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部分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防治。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探究,并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阐明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教育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以此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推广,新媒体传播日益便捷,相关的监管与伦理讨论应该及早参与其中。近年来网民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并且网民中高校中的大学生占据了相当比例。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下,网络成为社交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中高校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性较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交的隐蔽性与非直接接触性使得部分高校大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失德的现象。高校是培养人才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提出措施,防患于未然。针对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科技与音乐的深度融合,改变着音乐文化的社会属性,不仅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络音乐潮流,也逐步形成了网络音乐社交特有的文化认同群体与生态。网络音乐的社交过程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审美,而逐步演变成社会群体感情宣泄、情感交流的形式。通过分析网络音乐的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网络音乐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音乐的良性文化生态,对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强化民众感情归属、增强国民幸福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巍 《公关世界》2023,(5):104-105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虽然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却也面临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多元文化的挑战,容易给尚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扰。对于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思想认识,既要擅于甄别互联网上各种虚假信息,又要擅于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实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以及近年来网络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生活的主体。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已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深入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着重从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网络舆论的双重作用,以及如何克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的网络移民自始至终伴随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形成了一段不长但至少可以追溯的历史。早期的网络社交将个体从现实物理空间局限中解放出来,具有高蹈于日常生活之上的虚拟色彩;随着网络空间中现实好友的增多和移动位置社交的兴起,网络空间的虚拟色彩渐渐褪去;如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再是在某一单一空间中进行,人们不断地在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切换,亦或同时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