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抓手,而效率提升是当前创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文章系统分析了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检验了中国2008年至2017年区域金融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金融集聚过程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能够提高创新效率,金融利益攫取功能则会降低创新效率;(2)金融集聚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呈现差异化特征,中部地区金融集聚显著降低创新效率,而东部、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对创新效率没有显著影响;(3)随着制度环境的优化,金融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因此,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需要优化市场制度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背景下,迫切需要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为此,本研究围绕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创新与要素升级影响的讨论,探索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并从空间异质性-时间动态性双维度加以考察。以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验证的结果表明:创新尚未成为有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结构呈现异质性、非线性特征;劳动力要素结构转换的成本上升效应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本地市场效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作用存在差异,人力资本效应通过与创新因素的耦合发挥显著影响。因此,新时期区域发展动力转换的政策体系设计,应根据区域发展阶段特征、要素禀赋动态变化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区域经济的特色主要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的特色表现出来。区域经济的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要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必须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实际出发,解决产业集中变低、区域分割和行业封锁等问题,走有特色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数,考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2)各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空间视角下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关联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空间邻接地区;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中部地区呈倒“U”型趋势,西部地区暂不明显;(3)从创新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既要着力提升全国网络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要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市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电信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联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对电信业会有不同的要求。为明确区域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状况,基于电信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理论以及东、中、西部电信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结合国际比较,对东、中、西部电信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就"十二五"期间东、中、西部电信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收敛俱乐部进行识别,并对不同俱乐部的经济增长动能进行探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log-t检验发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包含京、津、沪、苏、浙等13个省市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的经济高水平俱乐部,包含豫、晋、青、桂、川等18个省区,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的经济低水平俱乐部。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需着力提升河北、安徽的经济增长水平,同时重视发挥湖北、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并加大内蒙古、辽宁对东北地区的引领力度和带动作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工业发展给高水平俱乐部和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直接效应(系数)高达0.610和0.313且显著,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市场活力、物质资本、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给低水平俱乐部带来的总效应(系数)显著为正,是促进低水平俱乐部成员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区1996-2010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并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与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TFP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相反起到了阻碍作用;物流业增长中,要素投入比TFP的贡献更大。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TF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对物流业TFP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空间分布上,TFP增长及其分解存在区域差异性,全国范围内,TFP存在绝对收敛特征,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的俱乐部收敛性不显著,对外贸易、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水平的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对物流业TFP的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增长极理论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总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市场力量不是倾向于缩小而是扩大区域经济差异。为了克服市场的"低效率",政府应采取"战略性"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早已超出了公平和效率目标的许可范围。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完善,并进一步强化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积极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岑聪 《调研世界》2021,(9):48-57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空间经济学基于"知识关联"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文章以知识创新的概念为起点,对"知识关联"的微观分析框架--知识创新与传递模型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在知识创新的影响要素中,各区域拥有的以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人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数量,对各区域知识创新产业率有着最高的影响;各区域的人口规模或市场份额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突出.知识创新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对该区域的知识创新能力之间有着互为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知识关联"和"经济关联"产生的集聚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因此表现为"块状经济",集聚式的经济增长是"帕累托最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要求知识创新集聚给落后地区能带来足够大的经济福利,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在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给予落后地区适当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份额的保护,加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市场开放,逐步退出干预性的经济活动来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概念,构建了涵盖环境氛围、主体活力、活动成效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跨区域、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活力仍整体偏低,创新活跃度水平整体高于创业活跃度。(2)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布态势,区域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3)从三大经济圈来看,珠三角经济圈创新创业活跃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4)按聚集程度分组来看,区域间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发展均衡、高度活跃,其他地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短板仍需补齐。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协同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门槛模型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减排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协同创新效率能够直接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空间上,协同创新效率不仅会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而且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降低邻近地区的碳强度;同时,协同创新效率对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门槛值达到0.30时,对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抑制作用,当其大于0.42时,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基于此,从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区域差异性和增强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治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面对诸多新挑战,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区域发展动能转换。应以"双创"完善创新环境,提供区域发展新动能形成的内在动力源;以产业层面的结构优化与区域层面的联动化发展作为两大政策着力点;完善支撑网络体系,为区域发展向新动能转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别于传统工业化,除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外,新型工业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山东省的新型工业化总体水平虽比较高,但区域分异明显.从空间上看存在鲁西地区、鲁中地区及鲁东地区三大板块,而且其新型工业化水平依次逐渐提高.科技实力、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差异是导致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在参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区域创新活动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中,以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活动的代理变量,计算2000-2008年各年的人均新产品产值Moran′sI统计值表明,分布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即空间集聚现象。结合Moran散点图与LISA研究分析得出,广东省区域创新活动不仅存在空间自相关现象,还存在空间差异现象,同时,广东省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创新活动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成效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取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深入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阶梯式分布格局;创新能力高的区域高度集聚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创造性地引入雁阵理论,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国雁阵模式,并探讨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资源配置、制度创新、地理环境、人地矛盾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走向两极分化,而辐射效应却使区域经济的差距缩小。非均衡增长受多种因素约束,存在着一个极限,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西部经济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除与东南四大板块之间的差距,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态势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