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在戒毒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戒毒手段和戒毒方式方法都更为科学、合理,所引起的戒毒效果也更为明显,在挽救吸毒人员、遏制毒害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下文就以戒毒手段中的强制隔离戒毒为例,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成瘾干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提高戒毒人员戒毒意识和改善戒毒人员身心状态,增强其戒毒信心,防止复吸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探索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律,进一步增强戒毒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矫治工作质量。本人对正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的人员进行了调研,并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对吸毒成瘾人员的构成情况和戒毒特点进行总结,在借鉴国内外戒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戒毒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提升戒毒工作质量出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草案)》将开始正式实施,《禁毒法》强调社区戒毒的重要性,即一般情况下,对初次吸毒人员实行为期三年的社区戒毒,对情节严重者实行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还要接受一到三年的社区康复。社区是戒毒人员实现身心与社会康复的重要场所,戒毒人员需要社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重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当前毒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肆虐,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264302例,其中,报告病例数排行前六位的省份分别是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四川。①因此,探索戒毒康复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开远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戒毒康复模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单靠美沙酮药物进行戒毒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借鉴和使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巩固药物维持治疗的成果。 吸毒已经被医学界证明是一种极易复发的慢性脑疾病,因此对吸毒者的治疗是长期和困难的,并且常常会出现反复。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共登记吸毒人员143.7万余人,其中滥用阿片类毒品104.5万余人,占72.7%,比2009年底增加4.2万人。为帮助吸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各地政府都在想尽办法,利用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积极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治疗,希望他们能早日脱离毒海。在众多的治疗方式中,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被认为是治疗阿片类依赖的一种有效方法。单靠美沙酮药物进行戒毒治疗,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借鉴和使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巩固药物维持治疗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着社会融入困难。本文通过对珠海市戒毒机构戒毒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戒毒人员吸毒的成因及吸毒的特征以及戒毒人员由于教育、就业、人际支持、自我认同等方面造成的社会融入难题,结合国外吸毒人员社会融入管理经验,提出从治理创新、司法改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宣传等方面构建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于禁吸戒毒—直都高度重视,2008年我国第一部《禁毒法》颁布,确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戒毒新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强制性戒毒和单一方法戒毒的人数比冽少,而且复吸率高,戒毒效果差强人意。戒毒人员在重新回归社会后,  相似文献   

8.
戒毒众生相     
吸毒可怕,可怕在于会成瘾,令人丧失意志、彻底堕落。戒毒也可怕,可怕在于戒毒难。本文介绍一些戒毒的众生相,读了令人震惊与感动。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吸毒成瘾已经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诸多案例显示青少年初次接触毒品是因为朋友,在戒毒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吸毒也多是朋友造成.笔者在以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失范"理念及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压力学说"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朋友在青少年吸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9岁的小学生华子(化名)从四川到昆明没几天,就因吸毒被送进了昆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近日,记者在戒毒所里见到华子。华子说:“这里不好,还是学校好,我想回家。”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初,我们到香港某戒毒服务机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戒毒服务见习。该机构的戒毒服务非常重视戒毒人员的家庭支援工作,为戒毒人员家属提供五大支援:(1)个案服务,在吸毒人员未接受辅导之前,其家人便可率先求助,从而得到指引及支持;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贩毒.吸毒现象在我国某些地区不断蔓延.截至1997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超过54万,吸毒人员中85%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贩毒、吸毒现象已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配合禁毒活动,我们于1998年6-8月在东部沿海的S市和地处我国西南的K市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两市戒毒所中的原吸毒者.调查方法是在两戒毒所原吸毒者中按10%比例抽取样本,并用分层整群方法抽取原吸毒者的1%进行深度访谈.具体情况是在K市戒毒所问卷调查126人,个案深度访谈10人.在S市问卷调查103人,个案深度访谈11人.现对吸毒者的群体特征做简要介绍,并对其吸毒原因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参考消息     
一种可以有效改善吸毒者心身依赖的基因药物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研制成功。目前这项名为“戒毒反义核酸”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国家专利,这项研究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王正荣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历时两年完成的。众所周知,吸毒成瘾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构成,一是生理依赖,二是心理依赖,而心理依赖更难克服。“戒毒反义核酸”可有效解决吸毒者心理成瘾这一全球性的戒毒研究的难题,具有使吸毒者彻底脱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强强,我的一个服务对象,2008年10月底新发现的药物滥用人员,经过近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2010年7月,表现良好的他提前3个月出所了。  相似文献   

15.
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瘾问题是我国毒品问题治理的应有之义,但当前针对该群体成瘾原因的探讨存在静态呈现个人经历和理论演绎分析的倾向,这既不利于完整把握青少年吸毒者使用毒品的经历,也难以为青少年毒品问题的预防和矫治工作提供有效借鉴。"毒品使用生涯"是西方学者审视个体吸毒经历的成熟研究范式,能够为动态理解青少年吸毒成瘾问题提供独特视角。基于15名在我国社会转型初期开始吸食毒品且目前保持良好操守的戒毒康复人员的深度访谈材料,将其毒品使用生涯划分为毒品消费阶段、毒品维持阶段和意义迷失阶段。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心理演变与吸毒行为的发展变化,更是个人特质与其所处社会结构之间互构的结果。应对青少年毒品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于协助他们重新建构起新的生命意义,不断追求和创造作为一名正常社会成员的主体立场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始探索社区戒毒康复新模式,根据吸毒人群既具有违法性又是受害人、病人的特性,更新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室。社区戒毒康复指导室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结合医疗戒毒技术进行综合干预,为辖区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7.
6月26日是第20个"国际禁毒日",主题为"依法禁毒、构建和谐"。遏止毒品蔓延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如今越来越多的吸毒者已经开始接触美沙酮门诊,与其它门诊不同的是,该门诊所接收的病人全部为吸食海洛因成瘾而强制戒毒又多次复发的人员。就诊的病人每天都得定时服用"美沙酮",以此来代替"海洛因"。  相似文献   

18.
徐蕾: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江建平。他是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静安工作站的一名禁毒社工.和同事们一起.负责帮教辖区内的曾经吸毒人员。他们已经经历过劳教所的强制戒毒, 但是要从心里摆脱毒瘾.真正回归社会.是他们今后人生要过的一道坎儿。禁毒社工也许就是拉他们走过这道坎儿的那双手。  相似文献   

19.
为创作一部作品,我到戒毒所接触了吸毒人员。去了戒毒所,我才发现那里美女如云。按说长得好的女性机会多,可她们怎么就吸毒了呢?在生活中,美女走人生路比丑女便捷得多,可谓左右逢源驾轻就熟。有权威调查显示,相貌姣好者比相貌普通者工资高出若干百分点,相貌  相似文献   

20.
戒毒新曙光     
1999年5月23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位名叫郑可辉的广东青年的求救信。信上说,他吸毒成瘾,戒毒不成,几次想跳楼自杀。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中,渴望有人能帮他解除毒瘾,脱离苦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