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州产业布局经历了"跳蛙式"空间扩散阶段、带状组团分布阶段、"一带三翼"形成阶段和三个产业聚集带发展阶段,土地市场供应呈现供地规模平稳、向优势产业倾斜、基本设置用地门槛、放宽容积率上限和土地集中出让的新特征.笔者利用数据分析广州土地市场供应情况,提出注重盘活现存低效产业用地、供应土地类型符合区域产业差异化定位、坚持土地市场供应产业布局集约化、促进土地市场供应产业用地用途兼容及以精细化产业用地供应助推产业集中的产业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3.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作为城际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以区域轨道交通客运车流组织联系为切入点,从中心性、脆弱度、子群分布、通达性格局四个方面出发,对成渝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进行了认知。结果表明:一、中心性,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达到历史最低值,网络化空间格局初步显现,城市资源控制力分层明显;二、脆弱度,轨道交通网络脆弱度各时期不稳定起伏,至2014年,网络稳定性达到最强;三、子群分布,不同时期的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子群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已初步形成成德绵乐城市带、渝东南和重庆大都市区三大紧密联系的城市子群;四、通达性格局,网络连通性能、扩展潜力和整体交通可达性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可达性居首位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荣昌—内江—资阳—重庆主城—潼南"的动态演化过程;五、阶段划分,成渝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可分为稳步建设、完善优化、扩展延伸和网络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独立电影具有规模较小、表现个人特点、参差不齐的特点。中国独立电影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9年之后,才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经过分析,文中认为独立电影发展前景乐观,会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生存环境越来越好,逐渐市场化,并得到更多基金支持的趋  相似文献   

5.
主体功能区格局下中国人口再布局实现机理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平衡是其客观规律.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来,历经70余年,中国人口空间布局仍然显现出该线东南人口密集、该线西北人口稀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规律.建国以后,中国大致经历了四次区域开发战略格局大调整,即从"一五"时期及随后的三线建设区域发展格局、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发展格局到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每一次区域开发战略的调整和实施都相应地引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发展构想作为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必将推动中国人口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的又一次大整合.  相似文献   

6.
姚凤城 《城市》2004,(5):48-51
一、长春市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经过政策引导和实践磨合,在大中城市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长春市物业管理,在世纪之交的最近几年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也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并在分布规模上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王晓玲 《城市》2014,(5):30-38
正一、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空间形态和地域组织形式,一经形成,就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巨型发展平台,聚集优势凸显,会产生远大于城市规模效益的区域规模效益,成为国家的经济主导区和增长极,辐射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由此,学者们断言,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8.
任杲  宋迎昌 《城市》2018,(2):3-10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伴随着城市人口总数的增多,也暗含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明晰我国大城市发展现状,笔者借助大城市数量、 大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平均人口数3个指标,对1980年~2010年20国集团(G20)国家的大城市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大城市发展符合绝大多数国家所呈现的上升趋势,相对于过快发展的大城市数量而言,我国的大城市化率依旧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且我国的大城市平均人口数较其他国家也并未过度发展.今后我国的大城市发展应重点控制大城市数量,提高人口承载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9.
城市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化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掌握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信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东莞市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4年、2005年和2015年四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不透水面指数法提取研究区的不透水面信息,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探究东莞市近30年不透水面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ENDISI指数法可以有效消除山体阴影噪音信息引起的不透水面信息误判,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能较好地反映城市扩张趋势,可为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东莞市近30年来不透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极其显著,面积增长近25.4倍,呈"主-副多中心、轴线延伸式"快速发展,不透水面优势度大幅提升,其连通性和聚集度在1994年之后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提质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条件,是确保西部山地城市健康、快速发展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生态敏感性、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及其作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整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约束、生态承载力容量约束的城市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以贵阳市花溪区为实证,从规模容量控制、空间格局规划以及管控指引等方面示范了相应的技术方法,明确了其发展规模和空间,并提出了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城市内涝频发,由于各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高,不透水面积比重大,地下管网复杂,正在面临严峻的雨洪问题,需要充分挖掘内涝分布特征和规律,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寻找有利于缓解内涝的途径。绿地作为透水面,可下渗和存蓄雨水,并协助分担管网的排水压力,而中心城区绿地面积有限,需通过优化其分布格局来提高缓解内涝的能力。本文选取内涝问题相对严重的八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用积水点数据分析内涝分布特征,通过聚合度(AI)、连接度(CONNECT)等9个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绿地分布格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Fragstats移动窗口法,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更有利于缓解内涝的绿地格局。结果表明:城市积水点呈聚集分布,且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内;积水多发生在道路沿线,并且未能排入两侧绿地内;绿地斑块密度和连接度指数的增加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调蓄雨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特征。结果发现: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规律与典型农作区差异明显,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但因为县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城市特征仍有差距;聚落规模沿中心轴线高核聚集,三门湾区点状高核突出,镇乡职能明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网络等级结构;同时宁海县域聚落通过四种演化方式向外扩张。探究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构建聚落等级体系,对县域聚落体系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当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大区域交通方式,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变量,无疑将对未来10-20年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突破60%——我们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世博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博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总量、素质和结构及空间分布等将有重要变化。新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人口总量将出现快速增长期;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将出现“一核九带”的人口增长格局;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转到郊区,人口郊区化加速;老年人口异地养老将有实质性推进;人口素质提升和开放共赢理念形成。同时,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人口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2006—2011年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2014,(8):9-18
从周期规律看,自1978年以来上海经济运行表现为4个发展阶段,从第2个周期开始平均经济增速出现下移,目前下移趋势更为明显.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上海已处于发达经济体行列.从经济结构看,上海产业演化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上海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传统实体经济优势趋向弱化,物量规模的扩张面临极限,全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增长放缓,创新驱动发展仍在徘徊中.对外贸易、金融创新、收入分配格局、财税体制、城乡一体化以及宏观经济统计改革等领域,是上海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我的工作经历非常简单: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一家全国知名的大型国有旅行社做导游,一做就是7年。之后因为觉得在国有旅行社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跳槽到一家外资旅行社工作。  相似文献   

19.
“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的规律是一样的,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也会开始认牌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处处长赵颖认为,“当前社会组织数量多、规模小,有一些势必要被淘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普及度大幅提高,网民数量快速增加,阅读的方式和媒介已经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向现代化数字媒体阅读进行转变。几年前微信开始出现后,便以一种极快的发展速度进入人们的社交生活。作为目前用户规模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微信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对于微信公众平台上高校图书馆阅读的推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