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视觉修辞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视觉修辞、视觉修辞学的含义,探讨了视觉修辞学建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主张,视觉修辞包括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以及综合视觉修辞三个方面。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在符号性质、载体、感官特征、编码、解码、信息性质以及传输和接收、功能发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视觉修辞研究,不但有助于推动修辞学的理论创新,拓展修辞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众多修辞领域中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视觉研究的新兴领域,图像修辞不同于传统语言修辞的第一重表征体现为跨媒介符号建构的文本修辞实践。中国传统的"题诗画"为这一图像修辞提供了理想的范本。"题诗画"中由语、图符号构建的修辞范式形构了从符号表现形式的审美互动到符号话语意指的内在呼应乃至语图互文与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产生联动的多重逻辑,它建构了图像修辞跨媒介符号文本实践的知识模型,使得超越传统语言修辞建构图像修辞的本体理论话语体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梳理媒介融合与时尚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聚焦于二者汇流之视觉性特征的“多模态化的时尚属性”、“再疆界化的传播功能”和“非线性的社会意义”三个层面。从视觉修辞出发,反思媒介融合生态下视觉媒介的技术进步与时尚传播之关系,并讨论了时尚素养的培育,以期唤醒媒介融合生态下人们对于时尚的批判意识,以建构更加良性的时尚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广告图像传播的修辞现象及其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大量的广告图像产生。广告视觉传播在广告信息传播活动中具有特别的功能和意义。广告视觉传播以图像载动信息,通过媒体图像向受众传达信息,进而达到视觉说服的目的。修辞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修辞现象的目的就是“从表达效果出发”。广告视觉传播存在图像传递信息表达效果的研究需要,因而修辞现象的研究有必要从传统语言修辞的领域扩展到广告视觉符号修辞的范畴中来。这意味着载负修辞现象的外在符号形式发生了转换,而这种修辞现象的载负外在符号形式的转换,与受众心理有着很重要的内在联系,并使广告图像传播获得较理想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当代视觉逐渐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走向跨媒介传播的新阶段。该阶段呈现的范式创新、信息重构、传播多元化、跨界融合等新特征,表现了对传统媒介表达形式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媒介表达的技术化、媒介界面的交互化、信息传播的互补化、视觉传播的消费化、用户参与的大众化等诸多动力模式共同构成了视觉跨媒介传播的驱动力,也成为视觉传播探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7.
视觉修辞是非言语修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对视觉语言所进行的修辞.报纸版面中的视觉修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主要涉及到版面风格、版面设计及其版面的色彩运用、新闻编排等;二是微观层面体现为图片、图画的运用等.报纸就是通过视觉修辞来吸引受众关注,达到预期传播效果的.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汉语修辞学和西方修辞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传媒语言主要是指由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综合构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涉及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媒语言中的非言语修辞实际上就是传播者运用非言语的形式来说服受众,寻求受众"认同"的"象征性交流活动"。它与言语修辞关系密切,各有侧重。传媒语言中非言语修辞的恰切运用,对传播行为达到预期目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对女性媒介传播策略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最普及的文化载体和最主要的故事叙述者。将女性媒介视为一个大的特殊文本,我们尝试着从意识形态叙事与修辞的角度,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文化解读,以揭示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潜在意义。中国当前的女性媒介主要利用男权中心、消费主义、身体政治等三种叙事话语建构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0.
政治视觉修辞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反思与警醒。在本体论维度,警惕符号淹没现实、情绪影响认知、游戏战胜意义;在认识论维度,精神表征与物质表征要协调发展,开展双向度的修辞演绎,重视源于质询的修辞情景,多层联动奠定信任的修辞基调;在价值论维度,审慎地看待政治视觉修辞的价值,重返本质的政治视觉修辞;在方法论维度,归纳和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法并重,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并行,回归人性的人类学转向。政治视觉修辞的未来不应囿于修辞技巧,而应以自由的交流与开放的心态加深与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合作,维持当前这种"未解决"的开放状态。  相似文献   

11.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作为演绎于语言场域的修辞范式,视觉顶针的审美实践依循于这一辞格自身的形式逻辑,而图像不同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及其现代视觉文本的表征结构,赋予了视觉顶针更为多元的实践形态。它在呈现顶针辞格视觉生产独特景观的同时,也将现代视觉叙事的技术机制与跨媒介结构,以及现代视觉的叙事语境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图式纳入这一辞格的动因体例进行考察,进而在确证这一辞格合法身份的基础上为现代视觉辞格谱系的确立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当代诗人谋求以新的方式建构自身形象。一些诗人积极利用绘画、摄影,甚至电视、电影等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以"袪魅"或"返魅"的修辞,试图提供一种视觉模式的"诗人的阐释学"。诗界正尝试一种倚重诗人视觉形象的"泛化"传播策略,通过重塑诗人形象来改变中国新诗的边缘化处境。但在诗人的"明星化"塑造过程中,诗歌文本可能面临被视觉形象"僭越"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从写作理论与修辞学、修辞与修辞行为两方面讨论了修辞传统对写作研究的意义 ,以及在写作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修辞概念的延伸 ,并提出了在写作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今天应重视修辞传统在语言、文学和文化中的强大存在 ,努力开展修辞语言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22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竞相问世,标志着智能传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治理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智能传播在全球文化治理中兼具手段与对象的双重角色。智能传播以其强大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强大而便捷的内容再开发、加工、生产和传播能力,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翻译能力,表现出强技术赋能效应而被视为全球文化治理的新手段;与此同时,由于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数字殖民、数据与算法偏见、虚假信息等问题,智能传播自然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对象,需要从技术伦理、政府规制、行业监管、媒介素养等方面规避和防范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图像符号表征的常态策略,隐喻超越传统修辞场域的视觉生成不仅取决于热奈特、伯克的修辞学拓展,同时奠基于巴特图像修辞观的正式确立。而作为现代图像符号的意指实践,基于形式相似基础上的联想机制、意指生产的公约机制以及符号意指的情境语境成为现代隐喻视觉生成的内在动因。视觉时代图像主导范式的确立、技术媒介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与消费意识的渲染则成为视觉隐喻现代扩张的外在推动力。正是内外动因的协力塑型了现代视觉隐喻的常态范式与意义供给,也为当下视觉研究的"向内转"提供了一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所处时空的虚拟化、形式的多样性、规范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语言作为传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语言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网络使人们站在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语言革命的边缘,而语言的变化势必会导致文化的变革.近年来,由网络语言传播引发的许多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严重地破坏了媒介文化生态,网络语言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使虚拟的世界向现实不断渗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纠葛.因此,应充分发挥语言对文化的控制功能与引导功能,通过改善网络语言传播环境构建和谐的媒介文化生态,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日渐广泛,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影响着美国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政治修辞的风格特征。《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作为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形式,对于中国形象的图像隐喻与政治修辞的手法尤其高明。本文从表情、服饰以及环境等方面分析《时代》封面人物隐喻表意机制的生成规律与政治修辞特征,并为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