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城镇规模,搞各种开发区,圈占大量耕地。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招商引资重大轻小,越大的企业报批土地越容易,地价越低,有些企业动辄占地几百亩甚至几千亩,远远超过企业投资办厂的需要。而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原因,往往被歧视,审批发展用地  相似文献   

2.
高房价不仅使我国人民居住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还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我国房价在宏观调控背景下持续上涨的问题,本文从房地产商、地方政府、消费者、投资(机)者、银行和外资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垄断、预售制度和地方政府执行力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甘文成 《城市》2008,(3):64-66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投资不足的矛盾,使城市建设投资需求形成巨大缺口,政府力量显得越发单薄。目前,在《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预算赤字,也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主要做法就是成立城投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筹集城建资金。对政府而言,这种债务就由显性债务变成隐性债务:对银行而言,各大银行都愿意与城投公司合作,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政策机遇,鼓励吸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投资创业,发展"归雁"经济,一些在外掘得第一桶金的成功人士也有意回报桑梓,回乡创业。在此过程中一些创业人员由于长期在外工作生活,回乡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对本土的发展环境不适应,对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投资结果与投资愿景相差甚远,极个别还出现由于投资失误而倾家荡产。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如何引导他们投资创业,如何为这些能积极投入家乡经济建设的人员提供项目、资金、政策相关平台,对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论证了1980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在决定其工作重心(即发展战略)的行为上,具有"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之特征。这种行为特征的表现之一,是1992年至2000年间,地方政府为应对中央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战略转型之举措:即地方政府由原来经营一家一户企业,转向把所辖区域当作一家企业来经营;相应地,其控制地区经济的方式也由"抓住办企业的权利"转向"抓住土地开发权"。上述结论的意义是,揭示了在中国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演变方向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政府,而是凭借其对地区性生产要素的控制权,转向从整体上控制和经营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新一轮的液晶显示领域的投资高潮,高世代产线在各地上马的消息不断传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液晶面板生产线"大干快上",频频投资,仅宣布投建的7.5代以上的生产线就多达8条,牵动投资规模高达2000亿.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更加优化了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和服务功能,优化政府组织和工作流程,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建精益部门分离、高效、诚实、公平的政府运作平台。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衡水市政府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持续集成的电子政务发展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地方政府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政府办公的简约化形式。本文主要探讨衡水市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的发展变化,进行成因分析,探讨了政府债风险给政府、金融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解决地方政府债的思路进行了分析,提出将政府债规范化、透明化、市场化、公开化、债券化,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简讯     
《城市》2009,(4)
全力保八京津沪渝各有招两会结束后,地方政府的"保八"战略已轮番"升级"。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更是不落人后。不过,与"4万亿元投资计划"所引发的地方基础建设投资热潮相比,此番"升级"把重点转向了"保民生",促进就业、稳定企业成为各地经济刺激政策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夏芳 《城市观察》2012,(1):143-149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需求,而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很难满足,因此解决金融支持问题显得急迫且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金融支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然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提供了我国金融支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数量也同步增加。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借债务,不得违规提供担保。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举债,这些债务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其规模和结构情况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能够说明,混乱无序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式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12.
裴沈华 《科学发展》2013,(12):19-23
企业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静态会计报表,是企业中长期决策的根本依据,也是甄别企业财务状态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我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编制已较成熟,但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相对滞后。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制定经济规划时,缺少必要的财务决策依据。同时,政府经常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且拥有相当大的财政支配权、裁定权,但对政府缺少必要的财务约束机制。因此,研究国家资产负债表对我国现有体制下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重点应研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应用;国家资产负债表对地方政府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土地征用和开发中的政府收入、政府行为,来试图理解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一些特点和模式。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积聚资金,“圈地”只是“圈钱”的手段而已。这种行为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农民土地的低价补偿造成了潜在的社会风险。究其原因,这与中央政府的集权化改革存在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悖论,即中央政府力图控制、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努力不但没有预期的效果,反而驱使地方政府更加强有力地谋取各种体制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1994年以前的财政分权体制与1994年以后的财政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实质上是相同的。通过本文的分析,作者指出真正影响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因素是软预算约束与政府获取体制外资源的能力。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并发挥作用,那么中央政府调整集权—分权框架的努力最终便会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上海是个人才集聚的地方,又是外资、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地方,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上海民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除了大量招贤纳士外,还必须研究人才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培养人才对企业的深厚感情,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罗钟泉 《科学发展》2023,(11):20-29
地方政府是城投债信用分析的着眼点,对地方政府扶持城投平台的“能力”和“意愿”的评估是城投债信用分析的基础。地方政府没有直接的偿还责任,对其信用风险的分析,首先应着眼于该城投平台所能提供的产品是否为地方政府所需,即该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是否还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其次应分析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来购买这些产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方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以期对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这一谜题有所助益,对经济发展现实有所启示和借鉴。探讨的方式并不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理论分析,而是以长三角为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一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后期以来(1970年代至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就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经验实证分析,观察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讨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政府参与、控制和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式,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为了应对危机,企业往往进行大规模裁员来渡过难关。但是,企业裁员由于涉及到企业、投资者、劳动者、政府等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发展民生、保持增长、促进就业为首要施政目标,对企业的减薪、裁员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企业如何能够最有效的裁员?在公司法律实务中,法律工作者如何能够正确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控制企业裁员的风险,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们能把上亿元资金投在泽普县,看准的就是这里的投资环境。泽普县佰佳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琪对在泽普县投资深有感触。据了解,该企业落户半年多来,各种手续都是政府有关部门主动上门帮助企业办理的。近年来,泽普县提出经济发展到哪里、政府就服务到哪里的政府服务理念,做出只要企业来投资,一切手续政府来办的承诺,倾力打造零距离经济发展服务品牌,致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始终致力于寻求治理理念及治理方式的转型;而"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与发展也对地方政府治理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了实现"善治"与"精细化管理"等地方治理目标,地方政府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显示了新的治理特征。应从"变革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政府服务模式,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创新信息共享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的良好转型。  相似文献   

20.
肖大环 《现代交际》2014,(1):142-142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本文运用国际投资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动因、影响因素和战略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