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后现代、后殖民与新儒学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世界上大多数人被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上.如果从文化的纬度来考察全球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上的一个直接后果.后现代主义在进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时必然与中国文化相碰撞进而发生形交.在"全球本土化"的语境下,可以建构四种形式的后现代性话语:(1)"全球本土化"的后现代话语;(2)具有解构特征的大众文化话语;(3)从中国视角重新建构的全球化话语;(4)作为全球本土化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儒学已经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一种带有主导性意义的话语力量,并在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语境下得到了重新建构.它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据以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因此,一方面应当从后现代和全球性的视角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改造、批判、扬弃并加以重构,使其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应从全球化时代的新儒学的视角对西方的各种后现代理论进行质疑、批判和改造,从而使重构的后现代新儒学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话语共存之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受网络等传媒催生,"房叔"、"犀利哥"等拟亲属称谓语大量孳生,其中"哥(姐)"等正日益泛化为人们可随意采用的自称,已成为具话题性和典型性的网络流行语。"哥/姐"自称义的泛化透射了汉语亲属称谓语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历程,网络上"哥/姐"自称与其他亲属称谓语的自称不同,分析其泛化原因有助于对其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相似文献   

4.
"Reason of state"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关键术语,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现代政治的开端。学界通常从国家统治手段理性化的角度将其译为"国家理性"。然而,若从被创造的具体的"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来解读,即从马基雅维利的整体思想和他所处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时代特点,到西方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崛起,"reason of state"均展现出"国家(利益)至上"的发明、散播与演变。就此而言,"reason of state"在西方现代性的语境中展现了国家成为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方位隐喻.由"上/下(up / down)"域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上/下(up / 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对英汉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认知基础,并深入剖析英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差异及其认知、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演进过程中经历形成、拓展和重建的发展逻辑,并展现出技术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企业逻辑等特点。当西方公共行政中的现代性在面对后现代性挑战时,不应被抛弃,而应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对现代性进行重塑。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一方面,中国当前公共行政面临着现代性不足的困境,应采取由浅入深、渐进推动的策略来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另一方面,为了规避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现代性过度的危机,我们要利用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批判性地吸纳后现代性的有益思想来重塑现代性,从而为未来行政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后工业社会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产生了以"后现代"命名的文化运动。以约翰·希克为代表所倡导的宗教多元主义观念以及相应的宗教普世运动也应运而生。他们在主动谋求与后现代语境中的多种主张相契合的同时,却也遭到来自于后现代话语者的严厉批判。宗教多元主义理论有其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Being的问题可以分两步来思考,其一是,西方人如何理解西方人的Being?其二是,中国人如何翻译西方人的Being?笔者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演变就可以看作是Being的几种基本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领域之间的分分合合。在"分"的情况下,Being是可以翻译的,无论从古希腊语向近现代西方语言翻译,还是从西方语言向汉语翻译;但在"合"的情况下,这个词就是不可译的,其中的一个根本的困难是,系词"是"在汉语中尚不具备"to be"在西方语言中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后者不仅聚集起关乎"existence(实存)"的"存在论"、关乎"reality(实在)"的"知识论"和关乎"truth(真实)"的"逻辑学"三个领域,而且引发了超乎其上的对终极的、统一的形而上思考。  相似文献   

9.
时下,学界的“新左派”,以西方后现代理论为思想资源,对中国新老两代启蒙者和自由主义进行了学理性讨伐,否定80年代“新启蒙”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认为应该坚持反现代性的现代思想。这场讨论本身标示着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日益独立与分化,但是“新左派”对启蒙主义的讨伐,在三个方面丧失了中国历史的具体语境:后现代理论所导致的认识上的盲见;对中国启蒙者的命运缺乏具体的思想考察;在实践上回避了中国特有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中,否定和批判“启蒙”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文学叙事中的"史传传统"与西方文学的写实传统在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上存在很大差异。受史学"实录"原则影响,汉语文学谈论的真实,指的是所记之人与所叙之事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西方文学追求的真实性,则是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必然性。如何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并通过文学形象加以再现,是西方写实传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史传传统"则把保障文学真实的重点放在了对作家的伦理道德与人格要求上。中西方文学叙事都是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是,在汉语叙事要求真实的人物身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西方文学往往是虚构的,而在汉语文学尽情释放自己想象与虚构才能的人物对话、具体情境与细节描写等环节上,西方文学理论则提出了"真实性"要求。分析西方文学写实传统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之间的差异,对于校正一些学者概念使用上的随意,以及对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内涵的误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也说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梵语、蒙古语对汉语影响力的大小,汉语中动、植物名词与"们(每)"组合句出现的差异两个方面,论证了是汉语自身因素导致了元时汉语中出现了指物名词与"们(每)"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辽、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最为广泛的时期,汉语受阿尔泰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复数词尾"们"用于指示代词"这(的)/那(的)"之后、指物名词之后、与确定数目并用等即是受阿尔泰语的影响而出现的新情况,而这些新用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后,西方思想界、哲学界出现了一股所谓的后现代思潮,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与批判。哲学向来以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自傲,常常以真理占有者和人类思想的大法官而自居,傲然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但是,后现代哲学在以"语言淤戏"和"文本解构"为武器摧毁了哲学生存的根基,哲学的大厦摇摇欲坠。尤为严重的是,后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进行解构的同时,也解构了自身,在对一切文本进行戏弄的同时,也戏弄了自身。因此,在后现代哲学之后,哲学将走向哪里,对后现代哲学应如何评判,就成了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的话:世界文学艺术的研究中,跨文化与跨学科是当前最为时尚,也是极具时代反思的话语。其实这是两个形成于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语境与所指的范畴。跨文化(cross cultures)的观念起于20世纪后期欧美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后现代学者斯皮瓦克等人的理论。跨文化具有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关系,成为东西方文化体系之间、欧美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传统"之间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联系方式。而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所"跨越"的是不同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联域研究,美国大学从上世纪  相似文献   

15.
重新评价谢林哲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后现代的一个贡献。后现代探讨了谢林在哲学史上被遗忘的原因,引发了谢林哲学的全面复兴。沃格林和海德格尔对谢林哲学极高的评价是谢林哲学全面复兴中的两个高潮。谢林哲学被认为是后现代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17.
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意象(Image)"是中西诗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中西诗学的难点,中西诗学至今对于"意象"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文章首先以汉语语境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于中西诗学之中"意象"概念的辨析,将汉语术语"意象"明确界定为"意中之象".然后从生活基础出发,指出诗学之中的意象理论基础就是由"符号-表象-情感"所组成的关系链.之后,还从不同的角度,将诗学"意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后,着重讨论了诗歌意象的计量单位问题并提出了比较客观的意象计量方法.至此得到一套比较完整的诗歌"意象"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关注和研究汉语语境下的中国新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崭新命题和课题.一方面.汉语语境遭受到西方诗歌话语的冲击,导致当下诗歌呈现出某种病态的"欧化"特征;另一方面,当下诗歌贬低和摒弃民族文化传统,背弃了汉语语境,造成与汉语语境的隔膜与疏离.为此,当下诗歌要面向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自觉接受汉语语境的限定和制约,不断创新民族诗歌的审美特质,逐步消除与汉语语境的隔膜,实现与汉语语境的融合.同时应看到,单靠技艺上的"雕琢"和突破,难以使当下诗歌走出低谷.重建诗歌标准,必须重归于汉语语境下,在各自不同主张的探索与追求中,经过长久的磨合与历练,最终找到共通的诗歌语言和诗体范式,以促使中国诗歌逐步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米哈伊尔·巴赫金》中的相关论文出发,论述了西方巴赫金研究中对巴赫金思想的归化与挪用:(1)从西方哲学及人类学传统中来寻找巴赫金理论或是灵感的来源。(2)择清巴赫金思想及其与后现代诸思想的关系,把巴赫金的思想完全归入西方人文科学体系,特别是后现代思想理论之中。(3)把巴赫金的对话、狂欢和复调理论广泛纳入其他学术领域,如性学、日常生活研究、身体政治等领域,赋予这些领域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剧变。在西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之际,其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时,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后现代”一词概括和评价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后现代有关的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让-弗.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发轫之初最重要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西方的思想传统,对其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命名。他的后现代思想论述了后现代状况的多个方面,其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