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文化功能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缺乏正规学校教育的凉山彝族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彝族传统家庭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传承和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吸收和借鉴异族文化发展本族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彝区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的发展.而要发展彝区的休闲旅游,传统文学艺术的开发利用是很必要的.对于彝族传统文学在休闲中的作用,过去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影视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阿诗玛》.彝文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文化,是开发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这方面,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是典型.  相似文献   

3.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婚姻作为构建社会关系的机制,直接影响到社会良性发展问题。彝族人的婚姻关系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彝族婚姻观念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择偶标准由民族、等级和家族势力为首选向经济、相貌和个人能力等为首选转变;择偶目的由生育向生活幸福转变;婚姻礼金观念由传统礼俗交换向现代商业交换的转变。这些婚姻观念变迁对彝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影响趋势,出现了正负两面影响。应该以"社会良性发展"为原则加以管理和引导,即从法律、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角度加以控制和调适,使婚姻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彝族历史发展中,家支曾作为一种政权制度长期存在并承担全方位的社会职能.民主改革后,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家支制度不复存在,但传统的家支观念在广大彝族百姓心中仍根深蒂固,影响着彝区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在Y省S彝族自治县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家支观念对彝族地区基层社区治理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并以此提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家支观念的最佳途径:即正确理解传统家支观念,加强基础教育和普法宣传,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利用家支观念中的现代治理因子,引导民间力量和传统规则,推进彝族基层社区的民主进程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普遍实施的一种“以夷制夷”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时期,土司上层或通过壮大武装势力,或通过整肃民风,或通过采借汉文化等措施来实现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目的.鄂西南地区容美土司作为西南地区较大的土司之一,通过整肃礼制、加强交流、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文化策略的实施,最终实现了土司社会有序发展以及国家认同的双重目的.容美土司的文化策略是土司时期少数民族社会自我治理的典型个案.容美土司以文化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央王朝“改土归流”政策顺利实施以及“改土归流”后土民社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彝族视道德教育为儿女顺应社会、获得终生幸福不可缺失的奠基性教育。认真发掘和梳理彝族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理论精髓,并结合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内容,对提高民族地区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稳定、繁荣的彝区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仪“换童裙”为例,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加以分析,以见出彝族成年礼仪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商业伦理文化中寻找发展契机,现代商业伦理文化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传统文化和商业伦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体现在人为的因素中。公司大股东对职业经理人的选择和驾驭,公司内部的权力制衡与治理,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以及职业经理人对自己权力的行使,都需要以法律为依据,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伦理文化背景下谋求公司治理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论文考察了彝族文化网站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新媒介赋权与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层面,即部分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的彝族知识分子,自主运用网站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态来开辟彝族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第二层面,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要从"关门传播"转变为"面向主流的传播",逐渐发挥与主流社会对话的"桥梁"功能。只有这样,彝族文化网站才能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开拓族群认同的网络公共空间,进而彰显出彝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1.
社区作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层单位,成为不同学科学者讨论的焦点。从社会主义新传统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为重建社会团结提供了传统的借力。整体性的社会革命和改造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关系网络遗产和传统文化遗产。在体制外调动传统所内生的适应性策略,是社会整合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的演化,关注民族文化的记忆建构过程,以及集体记忆以文化的方式是如何被传承的。同时借助社会记忆的理论和模型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载体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记忆图式,从民族认知主体的视角反思了人类活动的结构、模式、进化及其规律,探讨社会进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形成机制和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林业传统知识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节庆活动及民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彝族人民与森林源远而复杂的关系。彝族人民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石,通过神山、乡规民约、宗教礼仪和习俗、石碑等制度和文化现象,表达了对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自然环境的尊重,构建了自然与人长期和谐共存的关系,并将其融入彝族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社会、经济及生态活动中。林业传统知识传承了彝族人亲近自然、崇奉万物和敬畏生灵的朴素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保护观念,以乡风民俗活动为载体,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凝聚成彝族绿色生态文化情结,客观上起到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之所以有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拥有着自己涌流不息的母语口头传统,都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族群历史叙事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当代母语书面文学创作其实是不同程度地、各有特色地延续和传承着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受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母语口头传统已经一脉相承地成为各民族当代母语文化创造的核心资源,也是各民族母语文化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例证.本文以彝族为例对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与当代母语书面创作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电视影响彝族乡村传统,导致当地文化变迁已是常识,但关于这种影响是如何实现的研究却宏大而又粗略.本文试图通过电视植入一个彝族社区的民族志研究来补足这种常识的推理过程.电视在当地"神圣/世俗"的社会结构被划归入世俗空间,但电视在当地文化/知识系统中新建构了"电视-面子","电视-汉族","电视-非电视","现实情境(out of TV)-电视节目情境(in TV)"(这组关系还可以表述为"家庭-外部世界")的关联.通过打破一些传统的文化关联,建构新的文化关联或区隔,电视"植入(incorporate into)"地方性文化/知识系统,成为地方性知识的建构者和变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因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潮汕传统观念、文化定势对潮汕人力资源的流向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要促进潮汕经济可持续发展,潮汕政府及潮汕企业在人才机制的管理上应拓展潮汕文化的包容性,拓宽文化视野,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训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治理资源,能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历史镜鉴与民族智慧。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涵养人性根基、培育家庭风尚、协调村社关系,从而能够提升基层社会主体素质、维护基层社会伦理秩序、助力基层社会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进行扬弃与升华,并以家庭教育为着力点构建“个体—家庭—社会”逐级递进、内外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要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促进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紧密地融合。  相似文献   

19.
[摘要]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特殊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风格。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其认知的重要原因。从语言环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大学教育环境、彝族传统认知方式等方面可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作用机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华人移居泰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泰国建立起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以来,就有第一批中国人移居泰国。此后,华人移居泰国从没有间断过。在与泰族人几百年的和平友好相处中,华人把中国文化带入泰国,给当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泰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尤其表现在文学、建筑艺术、宗教、医药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文化能够在泰国传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其次是因为泰民族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