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诚意"是《大学》的八条目之一,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亦是儒家学说的教人、育人理念与精髓。由于"正""心""诚""意"的内容蕴含深厚而复杂,不可单就字面对译俄语,因此其翻译方法多样。同时,《大学》中"正""心""诚""意"四个字存在不同形式的构词法,如"正心诚意""心正意诚",在对译成俄语时,也需要有不同的翻译。鉴于《大学》俄译本的缺失,通过浅析《大学》英译本,参考《论语》《中庸》等儒学著作及其片段不同俄译本中的同类构词,本文作者认为词组扩充、音译加注释法是能准确传递《大学》核心理念"正心诚意"的最佳翻译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艺术魅力可以长久的经典作品。阿Q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可谓家喻户晓。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与我们密不可分。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征、原因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认识"精神胜利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我国重要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文学研究者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在先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呐喊》、《彷徨》这两部作品中总结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娟 《现代交际》2015,(2):61+6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朱虹1981年在《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中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女性主义之后,我国女性作家的文本开始发生变化,女性意识在文本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的出现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女性写作"的作家,最引人注目的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她创作了很多作品,如雯雯系列,还有"三恋"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女性意识,然而作家并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作家代表中的一员。文章试从"三恋"对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图从剖析张爱玲作品《花雕》《郁金香》《十八春》《赤地之恋》《小团圆》中男主人公的性格及情感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张胡恋",来揭示作者的情感经历与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之间的微妙联系,更透彻地反应出张爱玲深层次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张看"视域下男性的类群特征:多情、不忠、懦弱、缺少责任感、无法把握。  相似文献   

6.
《文选》"情"类赋虽然只有四首,即《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及《洛神赋》,但却均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作品。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于通过考察"情"类赋的抒情方式,来透视其中所蕴含的《文选》编选者的文学观念,考察以"情"设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情"类赋的抒情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反对先秦战国"断章取义"的做法,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说,要求研究者对创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个人思想经历进行了解,以此来把握作品主旨,准确理解作品内涵。本文就"知人论世"的使用进行探究,通过对"知人论世"说概念、意义、作用对象及"知人""论世"二者关系的探索,思考"知人论世"说使用的注意之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关世界》2016,(4):124-125
编者语:当下,阅读已成大潮之势。特刊发张延先生《玉壶文集》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该文集共七辑,依次为"教育教学篇""文艺思想篇""小说影视评论篇""散文诗歌评论篇""博客创作篇""祝寿华章篇"和"抒怀鉴赏篇"。  相似文献   

9.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在他光辉的一生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著作。这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库中的瑰宝。解放以来,鲁迅的作品已译成了十二种文字,介绍给各国人民。我国翻译成阿拉伯文的《鲁迅小说选》,于1964年出版,在阿拉伯各国流传广泛。1975年又翻译出版了《鲁迅短篇小说选》,使阿拉伯读者对鲁迅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有些阿拉伯国家也先后翻译过鲁迅的作品,如叙利亚出版过《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一些外国留学生使用"刚""刚刚""刚才"发生的偏误,将其分为四类:误加、内部混淆、外部混淆、语序不当。并从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的角度逐一分析产生该类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三条教学建议。旨在对实际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动词后结果补语"上""下"具有丰富而抽象的表意功能,这一对反义词在与动词结合组成动结式"V上""V下"时,呈现出了许多不对应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相同动词与结果补语"上/下"组合成的动结式"V上""V下"中,"上""下"语义不对应情况。  相似文献   

12.
"鬼诗""鬼语"的古典文学传统对鲁迅"鬼"世界具有深刻影响。笔者试图从此着手,探讨鲁迅"鬼"世界与屈原、李贺的联系。鲁迅的"鬼"世界,继承了屈原与李贺诡谲浪漫的楚巫意识与"诗鬼"美学,创造出了幽暗、诡谲、绮丽而又显得空灵缥缈的幽冥境界与粗犷、妩媚兼有的鬼魂形象。与此不同的是,鲁迅先生更有现代意识:超越性的视点、本体论上的自我审视、求索本体的精神及复仇、反抗的旨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身份标签型"网络流行语——"北漂族""蚁族""月光族""啃老族""拼爹族"等新兴词汇广为流传、广泛使用,网络语言身份标签化现象明显。本文以"恐归族"为例,探析其折射出的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14.
日语助词"wa""ga"的使用及区别问题一直是语法学家研究的课题,在总结了"wa"和"ga"的先行研究基础上,针对日语动词句子中谓语的意义特征和"wa""ga"的相互关系这一观点来进行分类分析,并考察"wa""ga"的出现情况,以含有"wa"和"ga"的动词句为对象,从动词本身的含义表达出发,考察"wa"和"ga"的功能性差异,最后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教授法。  相似文献   

15.
《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他从1924-1926年期间创作的多篇散文,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是鲁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本文就《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乐土"顾名思义就是"安乐的净土",这一意象来源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山海经》和《诗经》,是古代先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们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新时代角度,在革命家园的想象中赋予"乐土"意象全新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性的意义:在革命家园中,人们激情洋溢,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新中国十七年文艺中所营造的"乐土"境界与以往的"乐土"有所不同,它并不注重浪漫的、唯美的境界塑造,而是回归现实,从生存本真的角度出发,构造的是一个一方现实主义的"乐土"。  相似文献   

17.
梁晓声 《中外书摘》2014,(11):34-36
“国民劣根性”问题是“五四”知识分子们率先提出的。谈及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实不唯鲁迅,这是那时诸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的。叹息无奈者有之,痛心疾首者有之,热忱于启蒙者有之,而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激烈抨击绝不亚于鲁迅。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伊始曾公开发表厉言:凡1919年以前出生者当死,唯1919年后出生者应生!何出此言?针对国民劣根性耳。当然,他指的不是肉体生命,而是思想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两种情况分析中韩声母差异,概述了中韩声母中的相同相似以及不同之处。第一种情况为汉语中有的声母而韩语中没有的声母,本文我们以"f"为例,韩国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偏误及其处理对策。第二种情况为中韩声母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声母,而是一些相似读音的情况。韩语中"■"这个声母,它是介于"l""r"之间的一个读音,由于母语中的负迁移导致韩国学生"r""l"不分。在这里对"l""r"进行区分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积极探索"赛""教"内容融合已成为各职业院校不可阻挡的趋势。笔者根据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了市场营销专业将"赛""教"内容融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皇权相联结的"家""国"同构真正得以确立起来,但"移孝作忠"的伦理形式背后却是绅权依附于皇权的利益共享机制。其中,"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表面上并不一致,实质上却对巩固皇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中也正暗含了"外儒内法"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