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托邦是福柯基于对边缘空间和边缘人群的关注而建构的空间哲学,是社会机制内真实存在的局部化场所,以独特的视角窥探整体空间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文化理念。美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在最新作品《地下铁道》中,通过女主人公黑奴科拉的逃亡历程交错建构了三类功能迥异的异托邦:偏离异托邦中所谓的主流标准揭露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与森严的权力等级制度,兼具补偿性与易碎性的幻觉异托邦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与隐秘,保护弱势群体的危机异托邦则展现出超越种族的人道主义情怀。怀特黑德在小说中对上述三类异托邦的精妙建构客观反映了美国黑人荆棘丛生的艰难处境,表现出黑人为生存所付出的令人动容的努力,让人们再次直视与反思那段被刻意淡化的黑暗历史,显示出一位作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规则的产生与完善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作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体育电影的叙事表达。规则对于体育电影叙事的影响主要涉及三种建构,分别为构建区分体育与现实世界的“异托邦”建构、对体育参与者进行规训的自我建构以及体现体育参与者主体性的匹配性建构。三种不同的建构方式在体育电影叙事中与不同种类的体育规则紧密联系,同时也使体育成为电影中权力关系的隐匿空间。  相似文献   

3.
宋代政治斗争剧烈,大批谪宦文人至贬地后身心会经历“恶托邦”的惊恐、“异托邦”的不适和“乌托邦”的诗意栖居三个逐步深化的心理状态的递嬗过程。宋代谪宦文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此种转变,既是因宋代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所致,亦与宋代社会“三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谪宦文人心态逐渐圆融豁达有关。从“恶托邦”“异托邦”和“乌托邦”三个维度分析宋代谪宦文人持续性的贬地书写,可窥见谪宦文人心态演变的轨迹,并感知其作品所映射出的贬地在宋代国家政治中地位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4.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在哲学乃至非哲学领域运用广泛,但福柯真正提到"异托邦"这一概念的文本数量极少。基于对这些文本的分析,福柯"异托邦"概念显现出与"乌托邦"概念既相对立、相差异又潜在同内涵、同功能的特点。"异托邦"概念不仅道出了"乌托邦"的"希望"本质,还弥补了其乌有的缺陷,即异托邦是求异性、批判性的实存本身,具有不可化约的多样性。异托邦普遍存在但不是普适概念,它是概念性的非概念存在。福柯哲学的主旨可以通过"异托邦"概念体现出其强烈的批判功能,但对这一概念的滥用则暴露出哲学学说的固有问题。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小说以及与其关联极深的"恶托邦""反乌托邦"小说等,并非不言自明的术语。学界对dystopia、anti-utopia等语的理解、界定各异,而其汉语译名"恶托邦""反乌托邦"等则往往相互混同。细辨之,"恶托邦"对应于dystopia,"反乌托邦"则对应于anti-utopia,"恶托邦"为"反乌托邦"的上级概念。"反乌托邦"小说是以"乌托邦"为潜文本,将对其之"反"作为立足点的一种叙事文学,即"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作为其隐而含之的前提,通过推演、戏拟,描绘乌托邦构想进入实践之后可能造就的黑暗世界,并通过对此种世界的渲染,表现了对"乌托邦"的拒绝。  相似文献   

6.
空问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它也为福柯关于"异托邦"的空间理论提供了灵感."异托邦"与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即抵抗以时间为线条,以一元论精神为线索的哲学史.福柯分析了"异托邦"的六个特征,赋予普遍的空间现象以新的内涵,他开发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  相似文献   

7.
在《吉陵春秋》中,在台马华作家李永平藉由"借来的空间"——吉陵镇万福巷,以异乡人的"恶托邦"情结投射想象国族的堕落失贞、罪恶原乡的含混无序,意在重构消逝的辉煌古文化中国图腾。李永平力图通过"恶托邦"书写在文本中的呈现,着力探究"恶托邦"的生成机制,彰显身份认同游移与离散的焦虑、文化原乡颠覆与终极追寻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一些媒体和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代表的政要自媒体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异托邦”化建构。美国媒体对中国“异托邦” 化建构实则涉及“身体”、空间、常识三个方面,它们统一在“异托邦”的权力场之中,均为美国“权力话语的实践”“权力机制的运行”服务。而中国的抗“疫”实举,则生成了一种主动、能动的力量,它们不仅消解了美国权力他者对中国进行“异托邦”化建构的权力机制,并且整合出了利于全球疫情防控和世界文明多元发展的平等机制。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海外的英文小说存在自我与"他者"的纠结。林语堂试图在自我与"他者"之间构筑起一个乌托邦与异托邦二元世界,而他也正是在这个二元世界里,寻求着他的跨文化认同。文学文本中所建构的异托邦之所以能够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之一:一是本土文化心理;二是异域空间;三是异域和本土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认同危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与西方(美国)的个性化阐释,使得世界真正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西方世界也正是通过他建构的异托邦世界,还原了"东方主义者"永远也没有表述清楚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临终关怀是指对不能治愈的患者采取积极的、全人的照顾,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以确保患者和家属的最佳生活品质,结合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照顾,让患者有尊严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并提供家属在患者生病期间及逝后哀伤的各种支持性服务。临终关怀机构通过"身、心、灵、社"关怀空间的构建,响应着临终关怀的理念,将自己塑造成为末期疾病患者的心安之处。以关怀为理念的临终关怀机构,又和以"康复"、"救死扶伤"为理念的医院提供的空间并置、相互渗透,成为一种典型的福柯所谓兼具"危机异托邦"和"偏离异托邦"性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敌托邦表示了一个与乌托邦相反的,由于掠夺、压迫或恐怖造成生活条件极差的假想社会.按讨论主题,敌托邦可分为资本主义敌托邦、末世敌托邦、技术敌托邦、极权主义敌托邦和人口过剩敌托邦等类别;它具有假想性、社会性、相对性、直觉性等特征.敌托邦是人类否定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后现代主义相迎合,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批评主义.敌托邦的文化批评倾向性对促进20世纪文化批评思潮蓬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思想内涵也已作为技术批评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纳入技术哲学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12.
《玫瑰与蠕虫》是俄罗斯科幻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获得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的小说。小说给人杂乱无序、扑朔迷离、生涩难懂之感。之所以如此,经研究发现,小说整体呈现“二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异托邦”与“恶托邦”合一;叙事线索呈现明、暗交叉合一;叙事内容呈现二元对立合一;叙事风格呈现科幻与悬疑合一。这种叙事模式最终指向:在当今人工智能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之下,对人类未来会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反思和预警。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元素,用丰富的意象和影视技法构筑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全新时空,本文将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城市中常见的社会文化场所,KTV蜂巢式的空间结构,幽暗暧昧的光线,以及可供消费者自由调控的声音设备,使得置身其中的人群将其当做释放情绪的异托邦。KTV中的声音修饰,可以看作自恋主义的精神文化投射;无调式的声音隐含了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挣扎,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噪音”的理解;戛然而止的声音,可谓现实困境击碎异托邦空间的隐喻。通过金钱购买时间来实现空间改造的欲望,可谓当下社会时空压缩进程中拼贴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文学及其研究长期以来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热点,在二十世纪初才在我国引起注意,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很多理想社会的描写和设想还没有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提供有关中外乌托邦文学的一些信息,归纳分析乌托邦文学和文学作品中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简介中国乌托邦文学的四个流派并提供1900年以前成书的乌托邦、恶托邦和女性乌托邦文学的部分书目。  相似文献   

16.
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生命政治"的狭义概念容易陷入生命与政治二元关系的不决困境。但结合福柯早中晚期的整体思考,可以为应对甚至跳出这个二元困境提供一个反思的三重空间:通过批判动物政治并把握政治恰切所蕴含的复杂作用机制,可以使关于生命和政治的知识构造与权力运作呈现出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轨道,从而呈现出生命与政治的双向矢状关系;通过阐明乌托邦在面对现实时产生的失语,指出正视异托邦所引发的不安的必要性,由此在静止的知识与主体关系中纳入历史的流动因素,可以为生命与政治关系提供多样性的可能空间;通过揭示苏格拉底之死中蕴含的"自我关照",澄清使动者在治理术中运用策略展开新权力关系的可能性,可以打开生命与政治从斗争关系转向治理关系的伦理空间。福柯提供的这些反思要点,使作为实体结构呈现的知识—权力—主体的反思框架转变成由自我与他者的治理技术、判真形式以及自我关系构成的三重空间网络,由此可建立理解生命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更为多元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的《神路图》、长沙马王堆汉墓画幡和元代藏式缂丝作品《大威德金刚曼荼罗》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与文化,但在空间的谋划布局上却极具可比性,在彰显东方古代社会关于"灵魂"、"秩序"等信念的认识方面也殊途同归,实际上是构想了一个和今世相对的异质空间,即"异托邦"。借助福柯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图像艺术超越时空、族群和文化的特征,可以解释其何以能具有所谓的后现代特征,并探索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表现规律。  相似文献   

18.
敌托邦小说与生态思想有内在的契合.生态主义重视从思想和文化角度对人类驾驭自然进行批判,试图通过挖掘深层次的根源来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达到平衡.敌托邦文学同样重视思想与文化的批判,它的危机意识涵盖得更广,而这些危机与环境危机叠加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末日世界.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这二者的深层联系,文章选取了北美敌托邦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文本,从对自然精神价值的原初体验,循环时间观中的自我和自然,在倾听中存在的“物我合一”,艺术对自然的回应这几方面来探讨这一亚文类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划界与跨界:空间批评视阈下的《郊区佛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夫·库雷西在当代英国文坛享有盛誉,空间问题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空间批评的视角来解读他的代表作《郊区佛爷》,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空间,即划界的郊区、跨界的伦敦和“无界”的纽约。郊区的种族、阶级界线分明,充满着白人权力的偏执与蛮横;伦敦作为“另类空间”有着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界线被打破;而纽约则是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的象征,是个充满幻象的“异托邦”。对这三个空间的描绘不仅体现出库雷西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也充分说明了空间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20.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擅长用后现代的叙事技巧讲述故事,她的获奖小说《给樱桃以性别》采用独特的时空叙事方式,构建了大量具有隐喻意义的空间。幽闭所、刑场是权力表演的表征性空间,表征着权力对个体的约束和支配;言语之城、爱疫之城是话语集权的空间表象,体现了话语集权对个体的影响和规训;构建异托邦是温特森的挑战性空间实践,以空中之城、领域外之地颠覆现实规则,解构现实社会权力。研究温特森作品中的权力空间,可以揭露西方权力体系及话语体系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