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磊 《现代交际》2013,(10):59-60
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于去找寻对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种思考。本文通过哥特文学巨匠埃德加·爱伦·坡的与哥特文学的渊源以及他对哥特式文学的传承与突破的探究,对这位文学怪才的哥特之路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哥特小说是英语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传统,加拿大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被称作是南部安大略女性哥特式写作。论文从女性哥特的视角,通过文本细读解析艾丽丝·门罗小说的哥特风格:南安大略小镇女性的禁锢与等待生存状态、惶惑和恐惧心理、反抗和逃离行为。  相似文献   

3.
"垮掉"一词来源于安·瓦尔德曼的《垮掉之书》。在本世纪初,"垮掉精神"与"垮掉一代"等文学话题开始重新被搬上了文学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分析与评论。以下本文将针对安·瓦尔德曼的《垮掉之书》来对"垮掉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震撼中国文坛。这两位不同性别、不同国度和不同年代的伟大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世俗浮华生活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崇高美是理解哥特小说及吸血鬼文学的重要概念,模糊性是实现崇高美的主要因素,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行为则是崇高美的哲学理论基础。德古拉,作为文学作品中所有吸血鬼的鼻祖,用模糊性及悲剧行为让读者感到恐惧,体验到强烈的崇高美及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马广勤 《现代妇女》2010,(10):31-32
“妇女主义”一词是艾丽丝·沃克为了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有所区别而创造的,妇女主义强调的不是种族或性别的压迫与抗争,而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对整个人类的关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让他成为全国名流的经典诗作《乌鸦》是我们学习理解爱伦坡美学原则的最佳途径。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从象征主义,音律,和哥特风格三个方面的分析鉴赏《乌鸦》,作者希望能够对诗歌之美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维欧勒·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作为风格性修复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自己的实践与调查发现建筑之美来源于它自身的结构,结构的理性是建筑的本源。他大力推崇理性思想下的修复理论与哥特复兴,并不断在他的修复实践项目中实践着这一思想。同时,他也通过大量的文字和绘画来传播这一想法,他的文字作品极大地影响了新高技派的风格,对新艺术运动和结构理性主义也有较大影响。文章从这一思想发散开来,在介绍和分析维欧勒·勒·杜克的思想与表现的同时,关注于维欧勒·勒·杜克理性思想在当时及之后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及其对现代运动及早期的代表人物如鲍多、佩雷和柯布西耶等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现代交际》2014,(11):53-54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黎·穆塔里甫是20世纪我国杰出的维吾尔族诗人、剧作家、爱国主义战士,其思想及创作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也是俄苏文学对维吾尔现代文学影响的典型。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实证性影响研究,寻找作为"放送者"的俄苏作家对作为"接受者"的黎·穆塔里甫的文学影响,具体表现在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探究黎·穆塔里甫文学创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任何文学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都有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但是受影响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传统以儒家学派"物感说"的影响,意境说还是有所偏重的,偏重于主观、偏重于主观感情的抒发。本文浅析了曹顺庆教授《中西比较诗学》中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文化逐渐受到国内国外更多关注。目前国内对南太平洋岛国文学整体及各个岛国文学个案研究都不多见,萨摩亚文学研究在整个南太平洋文学研究中相对较多,但是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仅聚焦于艾伯特·温特等个别作家经典作品的解读。萨摩亚经历了长期的被殖民过程,其西方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那个时代土著作家作品中,而独立后主体意识的增强和现代化发展必然带来萨摩亚土著文学作品的变化与发展,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引导读者关注女性独立、家庭暴力和现代化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来,英语世界分量颇重的文学杂志《当代世界文学》推出"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刊载了食指和陈东东等诗人作品,以及张柠、张清华、张颐武等人的批评文章。这一消息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学出口"热。  相似文献   

15.
王雪 《现代妇女》2014,(6):323-324
国学的近代概念萌芽于20世纪初,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新鲜"概念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诸学人的多样阐释,使得国学逐渐成为一个几乎包含中国传统学术全部的广阔概念,而狭义来说,国学可以是中学、儒学、国故学、文学、文字学、史学等,这些争论体现了危殆国情中学人在传统经典中寻求救国方略和重塑民族自信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国画审美中,"意境说"是众多中国美学范畴中最精髓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说"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象"的美学范畴雏形,到唐代诗词发展壮大时"意境说"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面对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需要艺术家更加牢固,更加深度化的理解与继承最传统最精髓的美学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文学市场受到商业化冲击的时候,许多青年作家纷纷选择转型,或像小饭一样从事和文学相关的编辑等工作,或像郭敬明一般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或效仿韩寒,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一批曾经追求写作梦想的青年人身上,纯文学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然而并不是所有"80后"作家都选择转型,许多女作家依旧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热忱,比如中国作协会员流潋紫(吴雪岚),宁夏回族作家马金莲、许艺等。  相似文献   

18.
孙灏楠  黄吟 《现代交际》2014,(1):231-231,230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21世纪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E-mail、E-book、E-bank等新型科技手段层出不穷。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已渗透到各高等院校的语言中,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离不开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已显示出一些弊端。本文根据交互式教学理论,本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利用网络计算机手段建立英美文学语料库,以期完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学科,是中国的国语专业,主要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随着汉语的兴起,各地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往往以理论教学为重点,但现代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从以理论为主转向以实用性为主。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全面梳理叙事时间策略,探讨叙事时间对生成《百舌鸟之死》哥特主题意蕴的效果。根据叙事学相关理论,分别概述叙事时间策略中的时序、时距和频率的概念和作用,阐述其在作品中的应用和体现,最后总结出叙事时间策略对突显小说哥特主题意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