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典型的非暴力、经济性犯罪的腐败犯罪,基于死刑的法治缺陷以及贪污罪和受贿罪的罪质特征、产生原因等,贪污罪、受贿罪死刑的废止是中国刑事立法发展的必然前景。但是受制于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尤其是当前反腐败形势的制约,立即或者在短期内废止严重贪污罪和受贿罪的死刑尚不现实,因而需要对严重贪污罪和受贿罪的死刑从立法和司法上予以严格控制。立法控制由于能够在源头上实现限制死刑适用的目标,因而立法控制是死刑  相似文献   

2.
张文婷 《现代妇女》2014,(6):139-139
文认为死刑存废双方的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刑罚以及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来看,死刑终究是要被废除的。然而废除死刑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物质、观念条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与人文背景来看,完全废除死刑的条件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3.
女性犯罪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国内外女性犯罪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对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研究不足。犯罪学关于女性犯罪的研究为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研究基于少数民族的定义差别较大,研究路径亦不同。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研究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发除死刑已经是西方国家刑法中的一种趋势,到1990年10月止,世界上已经有47个国家全面废除了死刑,其中对普通犯罪人(不包括战争罪等特殊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冢和地区有18个。近10年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加入了废除死刑的行列。2007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讨论有关司性问题,会上有104成员国支持暂缓执行、54国反对、29国弃权,最后联大通过了全球暂缓死刑的议案。我国刑法学界已在慎用死刑与限制死刑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在死刑存废的论证上还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范围内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其中民意是否应当对死刑废除产生实质性影响、死刑民意是否是死刑废除的必要条件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趋势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死刑民意与死刑废除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反对死刑的民意形成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引导民众死刑观念转变的策略,以期对我国顺利融入废除死刑的历史潮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死刑的废除     
本文将围绕着死刑的产生和发展,死刑逐渐被各国废除的原因及我国死刑的现状来谈论死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本文意在阐明: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先对死刑进行严格的限制,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将死刑废除。  相似文献   

7.
目前应否对贪污贿赂罪废除死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是主张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废除所有的犯罪的死刑的.但是,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保留哪些罪的死刑,是不是应当首先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有赵秉志、邱兴隆等著名刑法学者提出废除包括贪污贿赂罪在内的经济犯罪的死刑;此后,湖南学者王明高在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提出同样的观点;2005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表达了这一观点;最近,著名学者周永坤教授在<法学>月刊撰文主张"废贪墨罪死刑".  相似文献   

8.
贪污、贿赂犯罪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犯罪,它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不是仅仅用所贪污受贿的金钱的数量可以衡量的,严重贪污、贿赂与军事罪和叛国罪一样,可以导致亡党亡国。因此,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主张首先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说法,不符合刑罚设置的根据原理,也不具备立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死刑存废的国际论争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性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的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废除死刑的呼声古已有之,从“生命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主义说教,到“基本权利绝对不能剥夺”的人权说都主张死刑废止,尤其是以贝卡利亚为代表的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然权利学说,更构成死刑废止的一块重要基石。从200多年前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在当前世界人权运动方兴未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死刑存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17日,在联合国大会的一个委员会中,99个国家代表投票通过全球暂缓死刑。鉴于前两次决议草案均告失败,提案国此次放弃了全球现在就废除死刑的最大要求,而是代之以中止实施现有死刑判决的备忘录,为将来全球范围全面废除死刑做准备。在各国代表中,有99国支持暂缓死刑、52国反对、33国弃权。  相似文献   

11.
城市青少年犯罪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一种看不见却处处存在的力量,使青少年难以抵制,他们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陷入失序、越轨犯罪。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要求。一、从青少年犯罪的实施手段来看一些青少年为满足物欲及新奇感而通过非法途径去获取钱财,于是侵犯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违法犯罪案件大量增加,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1.暴力化目前,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总量中,虽仍以盗窃居多,但近年来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明显增多,有的青少…  相似文献   

12.
关乎人性的死刑问题,对此做最为本质的讨论,并就刑罚的存在价值为切入点,并针对现今主张保留死刑的看法做出回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天不废除死刑,死刑就将继续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杀人偿命的传统正义观不同于以牙还牙的报复主义,是建立在独特的民族文化上的死刑观念。杀人偿命的中国传统正义观是报应观念、慎刑观念和刑罚威慑主义的集中体现,并且现如今死刑的价值仍是被认可的。死刑废除路径必须考虑公众的价值认同感和社会效果,循序渐进,也要考虑到立法和司法的使命不同,死刑废除在司法和立法层面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宋亮 《现代妇女》2013,(10):52-52
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为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范畴之一,一直被许多学者潜心研究。而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更是值得学者倾入更多的心血。通过对其研究,发现其具有减少死刑冤案的发生及从程序法的角度限制死刑的适用等意义。本文从其研究意义入手,并对“合理怀疑”进行解释,进一步研究我国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但当前我国的大学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形势刻不容缓,但是对该问题的研究却仍然薄弱,各级政府、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各大高校想开展此方面的工作也无从下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我们预防和应对身边发生的校园暴力。我国应该有一套详细、完整、系统的新时期大学校园暴力防治机制,以便于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为学校解决校园暴力事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人们就存在物质的需求与欲望,但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进行获得就成为了犯罪,现阶段我国的贪污贿赂犯罪问题仍然十分众多,如何进行治理是一项值得考虑的问题,文中拟从贪污贿赂犯罪的现状来出发,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并分析其有效改善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经济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所以没收财产制度对于打击这类犯罪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制度确实具有很多的弊端,甚至侵犯到人权,应当在认清弊端的同时,提出建议,完善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死刑立法和司法现状可谓问题颇多,现行刑法的死刑罪名多达68个。中国《刑法》中死刑罪名的泛滥乃至司法实践中对死刑过度适用的现状,与当今世界的法治发展进步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赵秉志认为,死刑的废止不能仅仅停留于方向性探讨呼吁,如果不涉及废止死刑的具体路径,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至少可以说作用极其有限。中国死刑的废止过程应与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发展状况乃至人权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经过如下三个阶段:至2020年先行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再经过10、20年的发展,进一步废止非致命性暴力犯罪的死刑;2050年前后全面废止死刑。在死刑…  相似文献   

19.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刑罚的目的考量,确立了对老年犯罪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该修正案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相似文献   

20.
死刑,又称为生命刑或极刑,是国家对罪行极其恶劣的罪犯所适用的剥夺其生命的刑罚,它是所有刑罚当中最为严厉的一种。但是我国现阶段确实还不能废除死刑,需要完善死刑,改革死刑,更好地发挥死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