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心雕龙》中涉及众多文学家族的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盛况的一个反映,当时的家族教育具有家学兴盛、家训流行两大特点;世家大族巩固门第的需要、儒学的式微和官学的衰落以及选官制度等社会历史原因对家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众多文学家族中,陈郡谢氏家族的家族教育和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山东新城王氏家族跨越明清两朝,诗歌创作成就斐然,其文学进程在总体上可分为准备、初建、鼎盛、衰落四个阶段。在家族文学传统的构建中,族人的仕宦是文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家族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家法始变”,促使相对稳定的家族文学传统建立,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激发了王士禛辈族人对诗文创作的热忱。王士禛在对家族文学资源的汲取与改造中,形成了自我诗文创作的特征,从而在清初的诗坛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量文献中发掘出古代云南民族文学中存在的家族文学现象,介绍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文学家族,分析了家族文学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论文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有所开拓  相似文献   

5.
广西壮族张鹏展文学家族以其人数之多,历时之久,创作数量之多,被誉为清代壮族第一文学家族。从现存作品来看,张氏文学家族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汉文化传播、科举考试的通行为张鹏展家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研究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对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可深入地对清代壮族文学发展历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秀水朱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学世家”,家族文学绵延十多世而长盛不衰.在家族“清德”门风的影响下,家族文学精神长期作用于文学创作,表现出文学上的家族共性特征:诗歌作者坚守真我自立的士道精神,主张真性情之作,以经史为根柢,融经史、学问于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所开创的诗学范式,促成了地域文风和诗歌流派的形成,对明清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自春秋赵氏家族兴衰的"赵氏孤儿",历来为史学界文学界重视,并演绎出多个版本。本文通过对史记、杂剧、话剧等几个版本《赵氏孤儿》的分析比对,从"惩恶扬善"的基本精神礼制建构,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文人精神礼制丰富,进而到现代因个体意识苏醒而对生活之"荒诞"、"虚无"的界定,探寻中国古典精神礼制的建构、丰富乃至崩塌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8.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先秦赵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联姻对象也不同,在家族发展的早期阶段,赵氏联姻的对象主要是晋国公室;在赵氏家族势力的发展阶段,联姻的对象主要是周边戎狄之族;三家分晋之后,赵氏联姻的对象则主要是各诸侯国。  相似文献   

10.
白族大本曲是历史悠久、曲目丰富,为白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它主要流行在云南大理、洱源、剑川、宾川一带,其中以大理为最。大理一七○多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大本曲演唱活动。有些村还有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在大理农村,每年阴历三月三到九月九是演唱大本曲  相似文献   

11.
回族人民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明代中期南京金氏回回家族是回族文学史上重要的家族群体。金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观念都受复古思潮的影响,但又各有特色。从金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致仕理想和忧国爱民的思想,反映了金氏家族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儒家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故襄阳丞赵君墓志》保存了唐代新安赵氏家族后期的重要资料 ,提供了赵氏家族籍贯变迁的线索。赵氏家族从西北内迁中原 ,至唐初隶籍新安前后达到鼎盛 ,在法制、文化和社会经济诸方面建立起丰功伟业 ,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其久盛不衰的原因在内部 ,长期保持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根本。  相似文献   

13.
云南古代的青铜制作技术李晓岑云南的青铜文化始于滇东北地区,兴盛于滇西地区,完成于滇中地区。剑川海门口青铜文化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云南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距今约3千年。稍晚的青铜文化遗址则在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剑川鳌凤山、江川李家山、安宁太极山、晋宁石...  相似文献   

14.
衡山赵氏家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缘于同权相史弥远的密切关系。官方史书中出于为贤者讳的目的,刻意淡化了史弥远在赵氏家族兴起中的作用。赵方执掌荆湖长达七年,成为史弥远掌控地方的重要工具。不过,赵方在京湖的长期经营也引起了史弥远的警惕。赵方死后,史弥远不失时机地将其子赵范、赵葵以及其他许多部属调离京湖,消除了赵氏家族在荆湖的根基。史弥远对赵氏一族的驾驭体现出既用且防的鲜明特点。此外,从对赵方的任用中可以看到,史弥远在用人上既有任人唯亲的一面,亦有选贤任能的一面,这当构成了其得以长期专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姚倚云是近代著名女诗人、教育家。她的诗集充满着真情实感,既是其心路历程,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影响姚倚云诗歌创作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家族文化、地域文化、交往情况与时代环境。探究影响姚倚云诗歌创作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创作的源泉与特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姚倚云诗歌创作的价值以及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清末民初诗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姚倚云的诗歌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出了应有的光彩,从而给中国古代诗坛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入,水利纠纷乃至纠纷的解决成为窥探各种社会力量展演的窗口。从法律的视角来看《赵州东晋湖志》中关于明代赵州东晋湖水利纠纷发生、发展及其解决情况,可以看到东晋湖水利纠纷是在当时法律框架下,通过诉讼这一法律途径寻求解决的。大量移民的进入及其引发的社会转变既是以东晋湖为代表的明代云南水利纠纷的根源,也是法律介入纠纷解决过程并不断得以强化的原因。法律介入以及地方对于法律介入的应对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代云南的社会变迁,法律的介入与在地实践、强化,是东晋湖所处的赵州从边疆一个僻远的地方,逐渐转化为"成熟的内地"的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家族文学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再度关注,但作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该领域被关注得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和价值具有双重性,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充实,也是对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呈现。在充分借鉴汉族家族文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家族文学需要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家族文学生产、与汉族家族文学的关系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18.
50年来,国内有关《赵氏孤儿》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深化和丰富了早期戏剧研究,由一元化逐渐走向多元化。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历史学、传播学、文学、戏剧学四大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版本比较、事实考辨、主题分歧、比较分析、西传问题五个方面。未来《赵氏孤儿》研究需要在加强史料考辨研究、转换比较研究维度和深入追问传播方式等方面更进一步。《赵氏孤儿》经典化的阐释和重释活动也许永远只是一个过程,它的终点和目标将永远向前延伸。  相似文献   

19.
明清是云南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书院与文学大发展的时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明清时期云南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书院数量、分布、教学活动、兴衰原因的考察,一是探究了几个代表性书院的沿革历史、兴衰原因、历史意义等问题。对云南文学的研究则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原始资料收集与目录建设,成果丰硕;二是在文献考订、作品笺注等纵深研究上还相当薄弱。梳理以上学术史,可发现云南书院与文学研究还有许多不够周详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高氏家族是云南历史上的一个名门望族。大理国时期,高氏家族世袭宰相,分封高氏子弟统治大理国的八府四郡。元明清时期,高氏土司长期统治鹤庆、永胜、姚安三地。高氏家族长期统治云南各地,对云南的佛教文化、文化教育、社会公益事业、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氏家族的人格魅力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