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26-134
精确识别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特征是打好四省藏区整体扶贫攻坚战的首要环节。在构建涵盖川甘青结合部藏区48个县2009年到2015年经济社会数据的综合经济发展指数基础上,借助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研究藏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俱乐部趋同效应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的经济发展具备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叠加特征;表现为整体发展不平衡下突出的抱团集聚现象,同时区域整体符合俱乐部趋同发展规律,但在次区域内部已经形成以经济发展空间为尺度的高-高和低-低俱乐部组团,空间俱乐部趋同速率分别为5.3%和11.2%。 相似文献
2.
白晓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5):39-43
生活在甘青地区的藏族将端午节传说中所纪念的人物进行了文化重构,从而生发出一种对民众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集体性很强的公众节日生活民俗为这一意义的生成提供了鲜活的展演场域和说教平台。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对节俗纪念人物的地方化建构虽然疏离了汉族节俗文化的本来意义,但从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构建族群传统价值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先进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对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以及和谐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认为在确立藏族聚居区生态法治基本原则的过程中,需要汲取和发掘藏族传统的生态文明资源,将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态法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符合藏族聚居区生态和社会基本情况的、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生态法治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喇明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31-135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推进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应坚持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综合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区域统筹旅游带动、延伸产业增加效益、丰富内涵创新产品的发展道路,通过科学规划推进一体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构筑项目支撑、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安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24-30
"美好生活"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和研究转向。在甘青地区,生态移民政策重塑了藏族移民的生活样态和机会结构,影响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定义、建构和实践方式,具体体现为七个层次的美好生活观念。吃穿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资金是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教育是美好生活的代际期望;工作是美好生活的实现途径;互助是美好生活的道德价值;政策是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作为当下受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为深刻的一个群体,甘青地区的藏族生态移民对美好生活观念的多层面向较有代表性地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内具有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进一步发挥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旅游优势资源,创建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区,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该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位优势互补、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应该打破区划界限、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扬长避短、营造鲜明的旅游形象,联动开发才能实现区域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钟芙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3
正义是绿色发展的本质内涵之一,绿色发展一系列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否具有相应的正义考量.这种正义,不仅仅是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的显性利益分配关系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还涉及到许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即涉及到许多基础性的制度改革.只有通过基础性的制度维护基本的社会权利正义和结构性正义,才能够涵容、支持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甘青藏族妇女教育和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藏族传统社会消极女性观的普遍存在及特有禁忌和习俗的束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高藏族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既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藏族妇女自身的积极努力和配合,前者为其创造外部条件,后者则为其提供源动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顺应世界绿色发展的新潮流、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难题以及改变我国生态环境失衡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绿色发展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的讲话,这些讲话构成了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成为新常态背景下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对于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从经济学角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核心是发展绿色经济。因此,湖南省应坚定不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共识共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聚才引智,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改革体制机制,加强保障,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4-129
基于旅游开发——贫困减缓——平等参与——生态保护四维关系,分析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认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边疆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脆弱区贫困的三重约束,从地理位置看处于偏离发展中心的边缘区,从生态位看属于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区,从经济发展位看为贫困度较深的弱后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作为该区域减贫脱困的重要方式必须权衡这些关系和问题,并提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应走包容性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精准旅游扶贫,推进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增权于贫困人口,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经历了从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重大历史性飞跃。人类文明形态重大转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大国责任担当,构成了绿色发展理念演进的时代背景。当前亟需廓清认知误区和实践盲点,深化对绿色发展的统筹方法、核心举措和践行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
实现绿色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二者互为表里,是当下我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新阶段.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涵,绿色发展反过来又是生态文明的总要支撑.相关的破解策略才能应对当前我国社会在绿色发展中面临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改善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扶贫是乡村精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应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发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参与主体的协同机制,调节多方利益关系确保农村生态补偿与生态扶贫有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8-35
中国的贫困地区多分布在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劣的地区,这决定了中国必须走绿色减贫的道路。生态文明理论为绿色减贫提供了理论基础,两山理论为绿色减贫提供了战略选择,精准扶贫为绿色减贫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策略。在绿色减贫实践中形成了以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易地搬迁、绿色产业开发三个措施相互结合,政府主导,私营部门和贫困人群参与,完善市场和绿色资产建设同步进行的绿色减贫模式。绿色减贫市场的不完善、绿色产品价值没有被充分体现和绿色资产回报较低是绿色减贫中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雷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5):87-94
生态扶贫作为扶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绿色发展下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基于我国近年扶贫实践,从生态扶贫概念及想基础入手,剖析了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模式,探讨了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现实路径,给出了绿色发展下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志凯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403-407
绿色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中国更好发展的希望。要推进中国的绿色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正因为中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特别是绿色发展教育缺位,才导致中国的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社区发展都与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有比较大的现实差距。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在中国已经被提升为绿色转型发展理念,但要由理念上升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全社会绿色发展的自发行动,有赖于全民生态文明认知的提高、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全民教育。只有每一个中国公民、每一个企业、每一级政府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解绿色发展理念、认同绿色发展主张,从而在全社会产生深刻的绿色发展自觉意识,方可形成全社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自发行动,也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推动力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凤城市绿色经济区建设充满了新机遇,但在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发展水平、体制机制方面还面临不小挑战。为此,凤城市要严守生态安全的底线,通过做优绿色生态农业、推动绿色低碳工业发展、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应利用好国家、区域、省、市各个层面的规划、行动方案,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出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建成辽东绿色经济区样板区和东北东部绿色发展示范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