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冰心一生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纪伯伦散文诗《先知》的译作堪称译界经典,两人同为"爱与美"的信奉者,相似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心灵上的高度契合,使冰心的译本独具特色。《先知》的冰心译本,运用"顺""真""美"三原则将原作的神韵和"美"传递给读者,既忠实于原文,又对读者负责;不仅真实传递出纪伯伦诗作中深邃的哲理,又兼顾了行文之美。  相似文献   

2.
冰心是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翻译家。她以"阅者为中心",以"顺"为首要原则,赞颂女性,提高女性地位。本文重点研究女性主义对其翻译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丹 《职业时空》2010,(1):125-127
斯皮瓦克从西方女杈主义运动出发,以女性主义的视角介入对后殖民主义翻译问题进行探讨,其女性主义思想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作为一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翻译家,冰心颂扬母爱,歌颂女性本身的美丽和力量,凸显女性的伟大,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两个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蓬勃发展,翻译批评的视角转向译者主体性和译作的女性意识。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来看两个《简·爱》的译文,不难发现祝庆英的译文比黄源深的译文更加凸显女性身份,也更加贴切当时夏洛蒂·勃朗特抒写简这一人物时所寄予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从《先知》到"小朋友"--冰心与阿拉伯的一段缘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翻译纪伯伦的<先知>,是个老话题.冰心本人也在不同时期写下了关于<先知>和为什么翻译<先知>的文字.<先知>不仅是冰心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也是她与阿拉伯结下缘分的肇始.自此,她开始关注阿拉伯文学作品及其在中国的译介,并用自己的笔--这个文人手中的武器,以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为后人留下在中国大文豪中难得一见的、专门记写阿拉伯的、热情洋溢优美隽永的文字.所以,提到冰心与阿拉伯的这段缘分,还得从<先知>说起.  相似文献   

6.
赵萝蕤是我国译坛举足轻重的女翻译家之一,在《荒原》《草叶集》等汉译本中,她对诗歌翻译的艺术与翻译策略可略见一二。赵先生翻译重直译,以"信"为主,因"信"求"达",化"达"入"雅"。其译作富有生活气息,蕴涵节奏律感,随处都流露着女性的细腻柔美,其翻译策略与手法的应用也值得称道。本篇将就其翻译方法的应用进行浅析,并以《我自己的歌》为例对其译本选段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是汉语特殊句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中"把"字句翻译的分析,总结汉语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散文《我差点被狼吃了》是由著名作家冰心写给小朋友的作品,文中讲述了作者童年的一次经历。著名散文翻译家张培基翻译了这篇作品。本文使用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对这篇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多元系统的制约因素之一赞助人的角度探讨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西书译介活动,旨在清楚地审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活动在意识形态、经济和地位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以揭示译作发生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视觉研究翻译,探讨翻译背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有三种,即杂合式翻译,食人主义式翻译及抵抗式翻译.文中以傅东华的《飘》的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在译本中采用的食人主义翻译策略,揭示这种翻译理论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个案研究立足于本土语境,有利于评判性地引进和接受西方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翻译批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某一译作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须避免随意和盲目性,杜绝胡乱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客观、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以及公正。本文将从介绍什么是翻译批评,翻译批评方法步骤、原则、目的、翻译批评的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翻译批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作品直接反映出其对女权的重视,强调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不要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而对女性产生歧视的心理。其作品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凡事强调回归本真,向往内心世界的纯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将内心深处的纯净世界展现给其他人,展示自身的真性情。冰心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当时一大批女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她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国广大的女性同胞能够活出真自我。  相似文献   

13.
招生简章的笔译中,语义翻译是基础,交际翻译是升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种策略在译文中达到平衡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作忠实,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译文通顺自然,对译作的读者忠实。只有明确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各自的适用条件,才能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中找到平衡,才能最佳程度地完成翻译过程。Peter Newmark理论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结合的平衡策略,对于招生简章的翻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以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作者个人词汇”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所译沈从文小说《雪晴》进行分析,初探译者对原作的多层理解在译作中产生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人物。在他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小说180多种,达10,000多字,涉及11个国家、107位作家。仅世界名著就有三十种。林纾的译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有不少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旨在浅析林纾翻译策略,以便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林纾翻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庞德是20世纪伟大的意象派诗人,同时也是中诗英译的创造性实践者。他的译作风格独树一帜,被称之为"阐释性翻译",在东西方翻译界受到广泛争议。本文从佐哈尔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来分析庞德中诗英译的目的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万紫薇 《现代妇女》2014,(12):270-270
林纾现象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翻译文学现象,其译作、翻译策略、翻译思想都被后世学者从各种理论角度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新视角,本文旨在将林纾从事翻译的原因、策略、翻译内容、思想及后世影响多方面以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适者生存、译有所为等角度对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对原文的信息或者形式的偏离被视为误译。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因此误译就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翻译现象。由于译者个人的翻译准则和翻译美学思想的不同,一些致力于对原作含义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力求传递原作神韵的译作就采用一种“创造性地误读”手法对原作进行了重构。文中拟以美国著名学者Frederick Tumer的中诗英译为例来探讨文化差异下的诗歌翻译的误读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民族身份意识和职责以不同方式在译本中得以表征。杨宪益作为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其民族身份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他的教育和时代背景;而其民族身份职责则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鲁迅作品在杨宪益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译者的民族身份也在鲁迅作品中得以表征。这包括对鲁迅作品翻译源文本的选择、译者的民族文化态度在译文中的体现及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盛行,其对翻译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翻译理论有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从女性主义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以及从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展开分析,最后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文本意义的话语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通过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