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畅  张强 《现代妇女》2014,(5):297-297
本文首先对国际会议中的同声传译做出介绍,继而提出相比交替传译,同传所需要额外克服的若干困难;最后,针对同传的特质,提出一些同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相应技巧,帮助口译员更好的完成同声传译,提高口译质量,促进人与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发展,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与日俱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对翻译,尤其是口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口译活动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对口译的研究也显得非常必要。口译的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本文将从交传译员和同传译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交传和同传的技巧使用,以及交传和同传的译语等方面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进行比较,旨在为口译练习着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交替传译是口译中的一项重要模式,在交替传译实践中译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释意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通过大量的会议口译实践观察而得出的一个理论,对口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笔者一次"美国大学展"的交传片段为例,探讨口译三角模型的性质与特征,总结了作者在现场口译时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金婷婷 《现代妇女》2014,(5):285-28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翻译人员,这对于口译理论与技巧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交替传译是口译的类型之一,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翻译形式。除了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其中记笔记就是其中的一项,笔记起到了辅助记忆的作用,错误的笔记方法和失败的笔记将极大的影响译员的口译质量。本文以巴黎释意理论为基础性译学参考理论,探讨交替口译教学中的笔记教学法,以期为口译教师及广大口译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口译笔记训练法。  相似文献   

5.
黎颢 《现代交际》2014,(7):27-27
口译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双向转换,而是集理解、记忆、分析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使用过程,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技巧因素。科学、系统的口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加深对口译活动的理解,促进口译教学模式的调整,提高口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14年第五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东北区赛现场的口译转写文本,管窥东北地区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指出影响口译质量因素,发掘完善口译评估模式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造成口译表现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职业译员在口译中用到的知识组织能力、口译技巧和策略的选择应用能力、口译表现的监控能力、认知资源的分配能力及解决问题时的决策能力都与元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在总结口译研究中专家—新手范式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和新手的对比发现,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声传译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口译学员还是职业译员都要重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顺译法是英汉交替传译中经常采用的口译方法。英语因其信息为叠加式排列而形成信息密集,容易给译员造成精力分配方面的困难。顺译法具有简捷方便、便于应变等特点。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指出了顺译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同声传译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及时性、连贯性、精确性,是保证其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研究影响同声传译质量的认知能力因素,从信息处理能力、记忆能力、信息辨识力三方面探讨认知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重要性,分析认知能力对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并对当代同声传译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沈丽华 《现代交际》2011,(11):42-42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各个阶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以“理解→记忆→表达”的口译过程作为出发点简述口译员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0.
陈晓颖  刘玮 《现代交际》2013,(9):247-247,246
口译技能是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标志性特征,口译技能是口译教学与训练的任务和目标。口译技能的训练离不开课堂的操练,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开发也是开展口译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口译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口译课主要以连续传译为主这一事实,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针对该种口译课程开展技能培训,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策略从而加强口译技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媒体上"口译"这个词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交传口译、同传口译、会议口译、商务口译、政务口译等。表面看来,口译似乎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机械性的语言传达活动。其实不然,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的目的的交际行为,它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口译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简单的言内意义,信息中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背景信息等等都是需要译员准确传达出去的。因此,作为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认知信息等于一体的需要广博知识和扎实双语功底的交际活动,充足的译前准备对口译人员的翻译质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妍 《现代交际》2013,(9):35-35
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增强了新闻的实效性。但目前部分口译节目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递信息的使命,口译标准急待确立。作者认为电视新闻口译是向观众传递信息的工具,其最终服务对象是观众,因此观众的期望应是作为在准确等其他标准之上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写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心理认知和思维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活泼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理解隐喻的能力是口译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口译活动过程中,译员必须考虑到源语言和目的语包含的隐喻的文化内涵,准确理解并传达两种语言隐喻的独特文化。本文从隐喻和口译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口译过程中隐喻的理解问题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菲菲 《现代交际》2013,(11):32-33
口译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是所有口译者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而衔接理论可为口译短期记忆的提高提供应用启示,从而达到增强口译者短期记忆能力,提高口译译文质量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了衔接理论和口译记忆,并且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将衔接理论应用到口译短期记忆中。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过程中,加词现象较多,但减词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一些从事口译或同声传译的同志来讲,翻译中的减词、简化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译稿或翻译不同于新华社、外文局。广播、口译一听而过没有更多的思考余地,他们的翻译语言应力求简练,通俗易懂。新华社特别是外文局的译稿则应使修辞更美一些,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如果读者看不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外交变化在发生,这一现象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对于口译工作者的需求方向,口译活动因此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我国口译工作者还是以中国人居多,由于常年深受传统中华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口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是表达出一些"中国式英语"。中式英文对于外国人来说不能够被很好地理解。尽管关于中式英语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数量,但它们还是基于中式英文本身,很少会从中国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探寻汉英口译活动当中的中式英语的形成因素。本文以理论为主导一线,结合在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例子,试图分析并提出中国式英语问题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口译的微格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学生口译技能,同时应用科学的评估系统全程监控口译培训。对模式评价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提高口译测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张强  袁畅 《现代妇女》2014,(5):289-289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源语听辨理解、短期记忆、翻译转换和译语表达四个步骤,这些需要译员处理好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变量。本文从口译教学初期听辨理解角度进行分析,就语言学习者听力理解特点和译员听辨理解特点进行了对比,然后提出了从语音听辨到语流听辨、从听词到听意、意群切分等几个听辨理解的技巧策略,帮助英语专业学生转变个人的听辨习惯,更好地从语言学习者向译员身份过渡。  相似文献   

20.
图式是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常见的概念。英国心理学家巴里特将之定义为"人脑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建构,即对大脑中长期记忆的组织和唤起,是大脑中连接新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框架。"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听力,写作和阅读中,但是鲜有学者将之应用于口译过程的分析中去。因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试图引入图式理论来分析口译过程,发现自觉构建图式并利用其来方便口译的方法。论文开头将回顾口译研究和图式理论的研究历史,指出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口译过程分析的可行性。然后论述论文的理论基础,即图式的定义,特征,以及与本文相关的图式类型。为方便论述,论文主体部分借用了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内容,并将各个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分别阐述。作者以为记者问的内容作为口译研究材料更为典型和可信。论文的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图式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的重视,帮助译者有意识地利用图式来解决口译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