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
对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汉人社会生活状况,一直以来研究不多.对于康区、西藏中部人文地理结合部的工布江达地区,更是尚无专文论及.根据台湾地区最近公布的国民政府行政院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档案,本文复原了当时西藏工布江达一地"汉人社会"的历史面貌,并大致勾勒出其轮廓.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曾现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28-33
今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向来是藏羌等民族重要的活动区域,方志编纂活动源远流长。唐宋时期,该地区所置各州多有图经编修,可考者约有十余部。在方志体例趋于定型的宋代,维州、茂州较早就编有州志;明至清初,威州、茂州和保县、汶川县修成的州县志皆不止一种,松潘卫军民指挥使司(松潘卫)、叠溪守御千户所亦编纂有司卫所志。统计清乾隆以前,川西北藏羌地区所编纂的图经以外的各类方志至少有20部,但皆早已失传,惟留下不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佚文可辑。 相似文献
4.
王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以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构成、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民间交往中,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本地族群,其“族属”意识都处于“自在”的状态中,与血缘、地缘、职业、阶层等其他与“身份”相关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汉人移民在本地社会的地位更多地与职业、财富等因素相关,而与“族属”关系不大。同时,汉人移民的“本地化”与本地族群的“汉化”是同一个社会进程的两个方面。对于迁移时间较久的汉人移民来说,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可能会超越“族群认同”,而构成其行为选择的主要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文慧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43-46
文章以青海地区信教群众较多、影响广泛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信教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于湘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37-41
近代以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侨涌入哈尔滨,同时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那里。至民国时期,哈尔滨俄侨文化已系统化,在建筑、习俗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语言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反映。它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粗鄙的一面,也有文明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以具体的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摘要]大众传媒之于羌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大众传媒将部分羌文化展现于世界,对于外界认识羌文化,促进羌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提振”作用;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之眼又是“他者之眼”,对羌文化的表达存在着“片面”、“误读”与“刻板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是羌文化传播中“自然主体”与“文化主体”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空间与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文化空间同气候、地理、经济、政治等条件一样,对于城市成长及其风格形成,以及其在区域文化中的地位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产物,还是一种创造力量,形塑了城市的风格和社会生活。民国时期的青岛,海水浴场、影戏院、跳舞厅等大众娱乐场所以及观象台、水族馆等海洋科学活动空间,得到了充分拓展,渐渐渗透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构筑起了一个多元、宽松有序、充满生机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一方面维持着城市精神生活的平衡和多元的生活形态,一方面创造着城市的季节性、摩登性和海洋性风格,并带来了一种鲜明的注重个人体验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特质。 相似文献
9.
杨东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
民国时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铁路旅客的乘车环境与旅行生活.较为舒适的车厢环境与便捷通畅的旅行生活很快便形成了民国时期较大规模的观光之旅、考察之旅、文化之旅、科考之旅等旅客群体.但是在民国时期的特定环境下,旅客也必须得面对一些复杂的局面.与此同时,铁路作为近代以来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当初社会的一些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徐祥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科技进步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开拓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形式、新领域,提高了精神文化产品制作和储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邹立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5):23-27
<羌戈大战>作为广泛流传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民间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蕴涵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简要阐述了"羌戈大战"故事的流行范围、社会功能、情节类型等,并试图从族群关系层面,解析<羌戈大战>中隐含的岷江上游古羌人与"戈基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时期新疆的社会生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秀慧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70-75
晚清至民国,新疆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物资消费生活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趋势,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逐渐走向文明,新式文化教育开始出现,传统娱乐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话剧、电影等随之出现,一些西式娱乐活动和西方近代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外来因素和社会内部变革力量是造成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战时变迁是近代新疆社会生活变迁非常重要的时期。从空间上看,新疆城市的社会生活变迁水平要高于农村和牧区。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没有因为辛亥革命而消失,英帝国主义在中国西藏继续实施各种侵略罪行。辛亥革命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方式由武力手段转向政治渗透、经济侵略、文化殖民等。重新总结这段英国在民国时期对西藏的文化侵略历史,对于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揭露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的阴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原始文化形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66-73
从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活动范围,语言特征,符号信息,文化形态,宇宙观念以及五行文化所反映的数、象、事、理等哲学思辨的特征,可以看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古代先民——氐羌族群的原始文化结构、信仰模式等同出一源,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16.
国予晗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75,132
本文借助历史及相关资料,论述了民间美术、民间习俗、宗教文化及三者关系。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原始渊源。提出了保护并发掘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并推陈出新的基本观点。同时提出三者之间要进一步相互促进,以拓展民间美术的更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李红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79-82
《汉人》是湘籍作家肖仁福的最新力作,作品寄托了作者向历史更深处追溯民族精神之根的愿望,流露出悠远沧桑感,是更深入地贯彻其"民间"立场的一种尝试。作品除对官场文化予以富有在场感的辛辣描摹,同时,其写作初衷与文本实况的背离、历史记忆和文学书写的分寸把握等,都体现出以"民间"为精神资源的当代官场、历史小说写作的某种实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赵心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2):84-89
纳西族与羌族原始宗教祭司及祖师的称呼、有关传说以及所使用法器相同或相似,说明两个民族原始宗教都源于古羌人原始宗教,这从一个方面证明纳西族与古羌人确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段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41-48
藏羌彝走廊是指从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东缘甘肃、青海之交向南,沿四川松潘草地,向南经横断山脉到滇西高黎贡山、云岭的一条古代民族走廊,古代活跃在这条民族走廊川滇黔区域的主要居民是被称为西南夷的各个族群,主要包括氐羌和濮越两大民族系统。在藏羌彝走廊的早期青铜时代,初步形成了四个文化区。在藏羌彝走廊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形成了十多个青铜文化区域,各个区域不但地理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文化上表现出吸纳性和辐射性二重特征,最终形成西南夷青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