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轰动文坛的《秦腔》,表达了贾平凹对中国当下乡土文化衰败深深地绝望。文学评论家们给予这部作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秦腔》将和《白鹿原》一样,将成为中国乡土写作的“经典”。然而让我们困惑的是:这部小说使用了大量的陕西方言,尽管其中蕴藏了很多智慧与幽默,但多数读者阅读起来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据说,陕西方言谓脾气暴躁叫“脏板”,不多不少叫“刚谄”,背后告人叫“干板”,媒人叫“红爷”,回答叫“言传”,留客叫“立下”,炒菜叫“捻菜”,烧火叫“添水”。外地人听来如云山雾罩。还听说,贾平凹创作《秦腔》的过程特别累,岂不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大最难懂方言之一的陕西话,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为祖国的文化独树一帜。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体会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章分别从其语义特点及形式特点两大方面分析了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  相似文献   

3.
有句老话:“路隔三五里,乡音各不同”。中国方言之繁多,色彩之斑斓,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自己的乡音,家乡的方言,它不仅是地域文明的土壤,而且背后还蕴含着多样性的文化精髓。老舍的京味小说,张爱玲作品中的吴方言,贾平凹的语言实践,都直接到达我们的心底,引起我们心中的共鸣,抒发出心中深藏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4.
<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盛于60-7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达到巅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家在吸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陕西作家贾平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这种写作方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废都》中的魔幻意象表达,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表达路径。一、贾平凹与《废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5.
2011年夏,“豳风开新篇”——陕西作家彬县读书笔会期间,我有幸拜访了贾平凹先生。从表面上看,贾平凹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不然,他内心实则十分强悍,甚至有些倔强,骨子里有传统士人的那种倔强与狂狷。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73年8月在陕西群众艺术馆公开刊物《群众艺术》上发表小说《一双袜子》时,才正式使用“贾平凹”这个名字,虽然只一字之改,却可见他为人为文的一贯作风:他特别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先顺其自然,再化平为奇,不露痕迹,不留声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欣赏贾平凹先生的几篇小文章《写给母亲》、《我的老师》、《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等,对贾先生这位陕西作家有了些许的了解,并初步谈了一些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徐婷  余娟 《现代交际》2011,(7):56-5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摸论”“猫论”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已是家喻户晓,为广大人民所熟悉。那么邓小平理论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本文通过读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语言风格,并从邓小平的阅历传统文化方面讲,体现其语言风格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古炉》是继《废都》《秦腔》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文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格运用两方面对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带灯》通过"带灯"这一女性形象在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工作,展现了农村基层的种种问题。该作品富有浓郁的陕西区域色彩,在翻译上很容易出现文化误读和误译。2017年,由罗鹏翻译的《带灯》英译本出版,经过文本对比阅读,发现罗译本确实存在一些误译。从关联理论视角,从语言、文化及态度层面描述、分析《带灯》英译本,发现大部分误译是译者对源语语言及文化不够了解及粗心大意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以白描的笔法,传神地刻画了"包氏父子"及其周边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了主人公"包氏父子"愚昧、麻木、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围绕在"包氏父子"周围的人们的共同点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寄托和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同情与忧患。  相似文献   

11.
东北方言语义直白、易于理解,诙谐幽默,越来越流行。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东北方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在语言层面,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总结东北方言的特点。此外,还深入挖掘东北文言所蕴含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以及语义直白所隐藏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的要点是传达原作风格,功能对等理论提出译文要"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而保留语言风格是传达原作风格的关键。《骆驼祥子》语言平易质朴,生动形象,凝练有力,京味儿十足。本文将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赏析《骆驼祥子》两种英译文选段对原作语言风格的保留。在功能对等"传达原作精神和风格"的翻译标准下,看译文是否传达原作风格,对比赏析译文。  相似文献   

13.
语言心态和语言行为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文中试图从语言心态和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并揭示江西语言生活发展的某些共性,据此预测普通话与方言消长的基本趋势:普通话与方言长期共存,普通话将取代方言成为语言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却像一种"非主流"元素在媒体的各个角落遍地开花。从小品相声、音乐戏剧到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方言都有占有一席之地。在方言疯狂涌起的浪潮里,陕西方言火爆银屏的趋势愈演愈烈,在媒体中分外流行。陕西方言能够在媒体中如此火爆,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而且与陕西方言鲜明的地域特色、陕西方言本身独特的魅力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方言节目的风起云涌,势必会出现节目泛滥、质量过低、使用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能让陕西方言在媒体中健康持续发展,又不影响"推普"政策?坚持创新、扬长避短、严格自律才能经受国家政策、媒体竞争和受众需求的三重考验。  相似文献   

15.
老舍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京味儿”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本文就其作品《骆驼祥子》,浅析“京味儿”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初方言节目陆续出现在在各大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而且形式多佯,如方言栏目剧、方言播报新闻、方言综艺类节目等。方言节目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出于对本地语言的原始感情,方言节目很快得到本地受众的青睐。不可否认方言节目“对塑造地方文化,提升当地受众的素质,构建文化和身份认周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典籍,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它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译本的著作,已有2000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译本。《圣经》在历史上的这些不同的译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圣经和合本》和《冯象译本》的翻译风格和特点进行对比,并且找出各译本的有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日子》是阿拉伯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传世之作,它的语言风格在阿拉伯文坛上独树一帜。本文就其语言风格中的语言结构作一些探讨。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反映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烙印的特征。凡属文学作品,它集语言的各种要素——词汇、语、修词等于—体.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所使用语言民族的语言特征,也可以全面或部分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如西方学者爱德华·萨皮尔和李杰  相似文献   

19.
李洁 《现代交际》2011,(1):26-27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同样,一部译作在语言文化、作品风格以及思想内涵上也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本文以《简.爱》两个译本为例,欲从西方诗学中历史性的角度来阐明文学作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世界通用的标准语,是《古兰经》语言,它被广泛地运用于阿拉伯各国的文学、教育、新闻、公文函件和各种正式场合,所有的方言都得服从这一最高形式。语言学家们根据各方言间的亲疏关系,把现代阿拉伯方言划分为五大方言区: 1.希贾兹—纳季德方言区(包括也门方言) 2.叙利亚方言区(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东部方言) 3.伊拉克方言区 4.埃及方言区(包括苏丹方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