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历史、传统技艺及漆器产业现状的调研,探寻漆器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漆器文化传承的对策和措施。同时,论文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分析了乡村振兴政策对漆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漆器文化创新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至商、周时代。它在继承我国传统漆艺工艺的基础上,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亡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漆艺工艺品。其成品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的漆器,在彝族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彝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漆器的产生、造型和材料的选用、纹饰与图案的布局以及色彩等诸方面,谈谈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一、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 凉山彝族的漆器也象兄弟民族的工艺品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彝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他们“热天把羊群赶上高山,冷天赶回低处”。因而,凡是易碎、  相似文献   

5.
在平遥旅游市场中,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不菲,但在商业开发的背后传统技艺却面临着要艺术还是要商品、坚守传统还是抛弃传统的传承难题。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调整传统技艺来源群体的利益关系,是保障来源群体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和多样性文化正当性利益需求的关键。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缺乏对传统技艺来源群体权利或利益的有效保护空间。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设“传统工艺权”这一特殊权利,是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中国漆艺代表团访日概况和日本漆艺家的新创,分析了中国现行髹饰工艺逊于日本的方面以及超越日本的方面,通过中日现行髹饰工艺的比较,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大漆髹饰工艺保护与发展的症结,从而提出"全面保护和传承天然材料手工工艺的大漆髹饰工艺,特别是天然材料漆胎的髹饰工艺"、"按《髹饰录》逐条对照,全面抢救、复原我国传统的大漆髹饰工艺"、"全面传承源自传统之根的新创大漆髹饰工艺"、"回归‘绿色漆艺’"的保护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认识民族文化内涵与价值的重要依据和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变迁的基本前提,也是分析当下民族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凉山彝族漆器工艺成为当地民族文化建设重点打造的品牌文化,在历史和当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正发生着剧烈变化。通过对涉及凉山彝族漆器生产、传承和变迁问题三个基本语境——历史记忆、隔离机制和文化自觉——的探寻,进而对不同语境中漆器传承本质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此为正确、全面认识漆器工艺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现象提供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9.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同其他古老的手工艺一样,因为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需求,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文章以彝族漆器为例,阐述彝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城市化转化的设计理念,探索彝族传统手工艺如何通过"再生"设计改头换面,在现代城市中寻找生存空间,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和生活消费品。  相似文献   

11.
漆器,是四川省凉山彝族人民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中木制漆器,更以造型独特、美观耐用而著称。漆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杜鹃等优质木材为原料,经处理去性,表面再用土  相似文献   

12.
众多的彝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漆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造型、色彩和纹饰方面研究凉山地区的彝族漆器,归纳其造型特点,分析其色彩和纹饰的含义及装饰法则,揭示出了彝族漆器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彝族火把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节庆之一,蕴含着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记忆和族群认同 标识,具有十分突出的传承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进,凉山彝族火把节传承社区和文化空间 的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彝族火把节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新时期彝族火 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其生产经营方式、染色技术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主要的制作技艺以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审美观念得以延续。总体看,是一种传承较好、较完整的技艺。其根本原因是凉山地区,特别是彝族聚居区人们仍在普遍使用。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本民族、本文化的人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彝族"尔比尔吉"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知识的结晶,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凉山历史文化相辅而行,反映了凉山彝族自然地理和各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人民心理素质、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广义的、独特的、典型的凉山彝族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口弦音乐历史悠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语言性与创作性双重特点。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语言性特点决定了彝族语言是口弦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性特点决定了口弦乐曲是一种即兴创作,来源于生态情境。凉山彝族口弦音乐的传承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特点,传承方式宜采用自然性传承和干预性传承相结合。旅游利用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口弦音乐专题博物馆、传习教育基地、旅游商品开发、动态休闲演艺是凉山彝族口弦音乐旅游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专著,是漆器工艺史上划时代的经典著作.它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明中晚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成为极宝贵的古代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18.
生产技能教育是体现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经济功能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技艺传授方式,至今仍为凉山彝族地区乡村农民家庭教育所广泛沿用,成为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年前,我们曾在四川凉山地区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了当地的漆器生产。我们感到彝族漆器不仅是民族工艺中的绚丽花朵,而且生产技术相当原始,形制、图案古朴,对探讨古代漆器生产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哭嫁歌"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民间婚嫁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人们对婚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成为出嫁女性求得情感释放和心理慰藉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凉山彝族"哭嫁歌曲"调哀婉动人,催人泪下,意蕴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凉山彝族"哭嫁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碰撞中,濒于失传和消亡的边缘。本文在对凉山彝族"哭嫁歌"丰富内涵进行梳理剖析的基础上,将赋予历史记忆、角色期待、身份认同、伦理价值等和谐因子的凉山彝族"哭嫁歌"纳入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研究视野下给予关照,力图使这一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在延续和固化凉山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族群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期更好地构建现代婚姻自由观念,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