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是心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博弈过程的理想结果,是静态的心态平衡.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法律发生逻辑关系中,法律实施是法律规范从文本意义向现实意义转化的重要环节;司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的心态调节器,是法律规范平衡最终实现的保障.实现司法过程的心态平衡,必须通过司法心态认知、利益平衡和从司法利益平衡到心态平衡转化三个环节,最终促进司法和谐心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从立法创制到执法、司法和护法的法律运行的各个环节 ,都有道德要素的介入 ,都要进行道德评价。通过对立法道德与司法道德的兼容合一的分析 ,认为司法中的道德评价是法律评价的必然延伸 ;道德要素介入司法裁判存在正负协调的双向制约机制 ;道德与法律相冲突并不必然取消法律标准。并详尽分析了司法裁判中的道德评价是确保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起刑事和解案例分析为切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法律工作者在司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现代法治建设中,大量移植的法律在本土化过程中产生了不适应。因此,在司法的过程中“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之间产生了差距,从而导致了司法的堕距。在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我们应当立足本国的国情,在国家法制定的时候充分观照民间法的价值,并肯定民间法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允许司法人员适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法治中国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董必武的法制思想非常丰富,涵盖立法、司法、守法、法学研究、培养法律人才等诸多方面,而人民司法思想则不仅是其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集中体现和本质表述。董必武的一系列政治法律论述,折射出了“人民司法保障人民权利”、“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司法思想,并已形成一个逻辑的理论体系;其中人民主权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基石,形式正义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核心,法律权威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目标。在当代中国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的司法改革进程中,研究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对于推进司法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民事习惯在民初司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生 《人文杂志》2001,(4):20-24
民国初年,是我国民事法律从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由于民法典尚未颁布,不得不把民间惯行之民事习惯输入司法领域,以济制定法之穷.民事习惯作为重要法律渊塬正式进入司法领域,在中国民事法律现代化初期起到了极为复杂的作用.本文以"民事习惯在民初司法中的作用"为题,从民事习惯成为重要法律渊源的必然、民事习惯发挥作用的机制、民事习惯在司法中的实效等三个方面,对民事习惯的作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然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却屡禁不止,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背弃和践踏了国家的法律,败坏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声誉,而且极易造成冤假错案,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探析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研究遏制对策,对于我们从立法到操作的公正,从刑事诉讼法到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再到使刑讯逼供这颗毒瘤从我国的刑事司法活动中消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弛 《学术界》2006,1(5):244-252
本文以永佃制的发展为例,运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习惯、司法和立法之间互动,揭示了从习惯法到国家法的演化和变迁过程,对现行的法律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是一个法律逐渐“祛魅化”的过程,即从基层司法建设魅化法律到农民法律参与下的法律脱魅。法律的祛魅化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知和选择。法律实践和法律参与的“知情祛魅”逻辑从主体角度抑制了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而基层司法体制的诸多弊端和缺陷则从外在限制了农民的法律需求。由此可见,结构混乱虽然使乡土社会产生了法律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扩展性和持续性存在问题。因此,当下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并非简单地从“送法下乡”向“迎法下乡”转换。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道德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法律道德价值问题的分析和梳理 ,深入到法律价值的内部 ,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揭示了法律道德价值的基本内涵 ,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揭示了实现法律道德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的任务就是要把抽象概括的法律运用到具体特定的个案中,然而无论法律制定的多么周祥,它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也不可能天然吻合,在立法过程中被立法者浑然不觉的法律自身的漏洞、歧义、冲突、矛盾,无论其潜伏期有多长,迟早会在司法过程中暴露出来,司法者必须借助于某种技术来弥合它们,这就是法律解释.[1] 一、法律解释的必然性分析——问题的提出 从整个国家权力制度结构的原初设计上来看,法律解释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马克瓦德就曾经问道:"解释学是一门艺术,即从文本中得出其中没有的东西.问题在于:既然有了文本,还要法律解释干什么?"[2]但是.司法实践的发展却使得法律解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断被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霄 《社会科学》2001,(2):47-50
行政诉讼法制现代化是行政诉讼法律文化从传统人治型体系向现代法治体系创造性转变的过程。行政诉讼法制现代化意味着法律权威原则的确立 ,意味着行政审判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合理、规范 ,还意味行政权力法治化的同时 ,社会主体在这个有序化的司法体系中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正因为行政诉讼是原告 (公民 )、被告 (行政机关 )和法院所构成的特殊的三维结构 ,所以 ,在这些因素中我认为对行政诉讼法制现代化进程影响最大的是权利观念与法制意识的现代化、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合理建立、司法真正实现独立这三个方面。它们也是中国行政诉讼法制…  相似文献   

12.
汉律儒家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是汉代形成的一项主要依据儒家经义来断案的司法审判制度,由董仲舒倡导并运用于司法实践的一种审判方式。本文以董仲舒的司法判决为考察对象,探讨他的“亲亲得相首匿”和“原心定罪”的儒家思想,阐释春秋决狱所体现的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关系。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这一进程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现代化法治社会中,必须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从顶层设计到法律构建,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劳动合同法》为标志,我国人才社会性流动规则已成体系,但司法保障问题依旧严重。以事业单位人员单方解除聘用合同的争议处理为例,《劳动合同法》第96条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沦为僵尸条款,特别是聘用制人员被迫辞职的法律适用被忽视。加强人才社会性流动的司法保障是实现人才强国目标和自由择业权的必经之路,亟待清理妨碍人才流动从而影响司法裁判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司法解释。同时,应当确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法律适用原则,要求裁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由人事立法、劳动立法、单行职业立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构成的人才流动规则体系,提高职业素质和法律适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任何诉讼案件必须以客观事实作为基础,只有查清事实真相,才能正确适用法律。要查清事实真相,关键在于证据和运用证据的证明活动。因此,有关证据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证据理论的探讨,远者不说,从边沁一八二七年的《司法证据原理》一书算起,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截至目前,研究的范围,从司法实践到法律制度;从法官的判决到抽象的  相似文献   

15.
法律职业伦理精神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功能和作用,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和司法现代化进程.关注人性的伦理精神,即尊重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法律职业化的逻辑起点;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崇尚正义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法律职业化的价值基础;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模式,忠于法律的伦理精神是法律职业化的直接动力;珍视荣誉的伦理精神从内部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法律职业化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6.
论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理论界》2009,(6):73-75
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农民工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必然经历的社会意识变迁过程,它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法律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变而且首先意味着从农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向市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的转变.具体而言,即由轻视和畏惧法律转变为重视和信仰法律、由无证据意识转变为有证据意识、由权利意识淡薄到权利意识浓厚、由无法律程序意识到有法律程序意识等,而农民工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政府管理模式单一,社会管理依法行政理念缺失,社会组织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约束,司法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农村社会缺乏现代化法律文化支撑。对此,应完善社会管理法制建设,为农村社会管理法治化提供明确法律依据;加强社会管理法律机制建设,为农村社会管理法治化提供程序性保障;依法构建政府和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社会行政行为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化法律文化,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文化动力支撑,从而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法律与社会民意、规范思维与普通理性、法律事实与民意认定的事实之间的冲突详细论述了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司法判决违背民意的情形,正确认识司法判决与民意冲突的原因,也是提高司法权威性和司法判决社会认同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司法档案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中国法律史研究之中。围绕这种新近为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学"思想为基本视角,试图梳理并重新解读了司法档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为准确、科学且充分地发掘司法档案在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现了等级和阶级性,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中都充斥着不平等的思想。实际上,就对古代法律平等问题的考察而言,应该区分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在立法上,古代法律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定的等级性。而在司法上,古人始终认为应该坚持“一断于法”的司法平等主张,上下贵贱皆从于法。法律在司法领域得到普遍的适用就是司法平等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