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和国际传播面临新媒介语境带来的巨大契机和挑战.YouTube是重要和典型的国际新兴媒体,具有自媒体、 视频媒体及社交媒体等多种特征,同时也是规模和流量居于全球领先的重要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挖掘、 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中国文化在YouTube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从包括内容、 传者等在内的多层面分析其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容丰富度、 内容倾向性、 内容话题度、 内容类型、 传者影响力、 传者扩散力与中国文化在YouTube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优化对策支撑.  相似文献   

2.
桑移凡 《国际公关》2023,(8):161-163
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不利的舆论甚嚣尘上,“他者”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缺乏客观性,甚至充满阴谋论。我们必须主动掌握话语权,扭转当前“他塑”的不利局面。但在此之前要先全面了解“他者”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又是怎么塑造的,主动了解“他者”在想什么,如此才会形成有效“对话交流”的良性互动,而非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中文国际传播是面向中文学习者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路径。目前,虽然国际通用的中文教材大多由中国编写,但也仍有研究价值可观的中文教材由他国自己编写使用。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对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的现状,提出中国形象“自塑”主动国际传播策略和扭转当前的“他塑”不利局面的方案路径。  相似文献   

3.
"他者"视域下的中国软实力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提升,国外学界和媒体(以下简称"他者")对中国软实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他者"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既有认同与共识,也有误解和非议.考察"他者"视角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追踪"他者"对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以及"三鹿奶粉丑闻"等重大事件对中国软实力影响的评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把握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现状,以扬长避短,推动"后奥运时代"中国软实力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4.
"第三极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文章将"第三极文化"置于他者的语义下,讨论其作为他者的民族性与作为自我的排他性,探讨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第三极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 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是提升影响力的基本路径.目前语言教学处于"后方法时代",因此要结合"后方法理论"进行教师、教材和教学活动的研究.提高教师文化教学能力、更新文化教材内容和形式、创新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拓宽文化视野的重要途径,将对中国文化传播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国际传播是诸多复杂因素交互的动态过程,其中语言自身属性以及语言产品对语言传播的促进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在融合语言活力和语言影响力评估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语势概念,为语言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进一步充实和拓展语势概念内涵后,改良了现有的语势模型,探讨其构成要素在中文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交互关系。持续扩大以中文为母语和二语的人口数量,提高以中文为载体的语言产品数量和质量,是提升中文语势的根本策略,而语势提升不仅是中文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国际传播是诸多复杂因素交互的动态过程,其中语言自身属性以及语言产品对语言传播的促进作用应给予充分重视。在融合语言活力和语言影响力评估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语势概念,为语言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进一步充实和拓展语势概念内涵后,改良了现有的语势模型,探讨其构成要素在中文国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交互关系。持续扩大以中文为母语和二语的人口数量,提高以中文为载体的语言产品数量和质量,是提升中文语势的根本策略,而语势提升不仅是中文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国际中文教育是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服务我国国家战略和全球文明交流需求的重要依托。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中,留学人员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其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有必要积极引导我国留学人员更主动地参与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并在此过程中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美国这一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同时也体现了美国自觉意识的觉醒.他们利用东方中国的他者形象来企图达到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目的,但是由于相当程度上的想象和偏见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呈现了大量并不公正的中国"幻象".  相似文献   

11.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千年未遇之大疫情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逆势快速发展必然促使中文和中华文化快速走向世界。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启了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行业生态,催生了中文教学模式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已经起步。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国际中文教育主要包括八个研究领域,即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对中文教育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三教”问题,项目管理,典型案例,中文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技术应用等。问题本位研究法、全球视野比较法、整体系统分析法是与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高度契合的三种原创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1日,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研讨会是首次在中国西部举办的新闻传播学界的国际高端论坛,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与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ACCS)联合发起,中国传播学会、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研究分会、美国华人传播研究学会、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四川大学"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3.
左婷婷  赵云梅 《国际公关》2023,(18):133-136
国家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和他塑,既包括自我认知、宣传的形象,也包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折射出的他者形象。在中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提升他者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建构。新闻话语可通过公众的认知建构他国的国家形象。从他者角度,可以分析和判断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本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泰国主流英文报刊《曼谷邮报》2020—2021年的300篇新闻报道为例,自建新闻话语语料库,分析泰国主流英文媒体视角下构建的国家形象,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利因素,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改变报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建议,旨在促进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回顾欧美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中医药的研究发现,研究者从西方本位视角出发,将中医作为处于异质文化的他者,综合运用以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产出了区别于原生态中医的认知结论。其视角有助于在全球文化格局下审视中医,其方法为使用国际通用规则传播中医提供了思路,其结论可视作中医在全球视野下的新形态,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中西方医学交流的事实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视觉传播的"中国意识"是在中西文化互动中得以确立的。尽管以文字为介质的文化载体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但传统的文化传播大都局限于文字介质,忽略了图像对"中国意识"的构建。回溯中西图像传播史,利玛窦及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意义明显,其文化的"他者"视角对建构具有学科自觉的中国视觉传播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发起的"舆论围攻"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面临进一步恶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疫情控制、经济复苏走在世界前列,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时与势都为我们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研究国家形象生成机制,强化跨文化传播意识,因国施策,兼顾"硬传播"与"软传播",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的文化运动背景.这种理论上的偏颇,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理解上的偏颇,即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本文提供若干鲜为人知的史料,说明在毛泽东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的问题,论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毛泽东对"中国化"的阐述既吸取了当时理论工作者的观点,又大大高出于他们的思想,具有经典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宇文所安通过语境还原、"话语体系"的建构、文本的互文并置及新经典作品的挖掘,复活中国传统文学、重构中国文学经典。翻译中,宇文氏秉承译释并举,采用丰厚翻译,使译文在"信"与"达"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宇文氏注重中西跨文化对话,以"他者的视角"和"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做了有益尝试。权威出版机构、主流媒体的参与和广泛的文学评论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个媒体是新兴媒介形态下一种全新的自组织形态。从功能性视角看,个媒体是自媒体的全面升级,是一种在网络公共领域进行的集体传播行动,其逻辑源于共同体建设,其吁求是获得文化认同和共识。在乡村传播环境中,新媒体的对农政策包括自上而下的宣教以及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生成,其中自下而生的自组织叠聚正是个媒体形态。个媒体对农政策传播展现出从组织形态到全景形态传播的全新策略,其主体的叙事逻辑嵌入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上,形成有广泛响应的“再地方化”文化景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