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对内蒙古部分奶牛养殖户的调研数据,采用条件评价法获取了农户对奶牛保险的支付意愿,并对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养殖规模、养殖专业化程度、奶牛死亡损失、对奶牛保险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保险机构是否信任以及是否加入其他商业保险等因素对其支付意愿均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市生态公益林为代表,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施,运用意愿价值评估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公益林补偿的支付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居民享受公益林价值的意愿支付费用相差较大,E(WTP)正=27.79元/(月.户),中位值为4.13,样本总体的平均值为19.82。意愿支付值的大小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户籍、职业、环境关注及对广州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满意程度是影响是否支付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通过对河南省淅川县15个村庄的实地调查,在统计描述基础上用logistic方法研究了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受教育水平、家庭纯收入以及家庭目前在学人数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正的显著影响,户主健康状况、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439户居民调查数据,采用支付卡式(PC)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赣江流域南昌段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2.44%的被调查居民对赣江流域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南昌市居民年平均支付意愿值约为222.96元;被调查居民的性别、受教育情况、工作性质、居住位置、价值认同、水质情况和水量情况与支付意愿呈显著相关关系,被调查居民的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水质情况和水量情况与支付水平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东部地区包括辽东中低山地的全部及辽东半岛低山丘陵的北半部(千山以东,岫岩以北),西跨灯塔、辽阳两县。辽东林区林地资源分布于丹东、抚顺、本溪、鞍山、铁岭、辽阳6个市。辽宁省东部山区现有天然林面积为221.7万公顷,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94.4%,是辽宁省重要的绿色屏障和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龙岩市413户烟农的调研数据为例,通过构建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烟叶种植面积、农户对未来灾害的预测、近5年最严重灾害造成每亩损失金额、对政府职能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而务农年限、家庭年收入、灾后烟草公司补贴、保险赔偿经历等因素在实证分析中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影响不显著。同时利用累计概率模型测算出千元保险金额的农业保险费率为17.95元较为合理。据以上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巩固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与制定农业保险补贴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调查安化县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并对支付意愿进行了测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林农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林农的家庭收入、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重视程度、获得林业贷款的情况、林地产量的稳定程度与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了解程度、申请林业贷款的情况与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法律建设和宣传,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监管工作,通过政策优惠来增强农户对抗风险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作为应对环境风险和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工具,绿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正面临支付意愿不足的困境.立足于微观主体的投保行为,通过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绿色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特征和保险产品的设计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影响绿色保险支付意愿的因素.然后,结合无锡市推行绿色保险的成功案例印证理论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的建议.研究表明,降低投保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保险定价机制,以及政府对绿色保险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进行纠正,是提升企业支付意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CVM技术就佛山市居民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居民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较低,52.0%的居民愿意支付,平均支付值为9.56元/户/月;从Logit模型得到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关注土壤污染问题程度、对目前土壤生态环境现状满意程度和是否信任环境管理部门并对其环境治理及专款专用等相关制度存在信心;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影响居民支付水平的因素有性别、月收入、关注土壤污染问题程度、住宅离土壤污染源的距离和了解土壤污染信息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以旅游吸引物等4个因子作为准则层,以旅游资源独特性等18因子作为指标层,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体验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通过专家评价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以福建尤溪联合梯田为例,对旅游体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宅基地退出应尊重农户意愿.以陕西省旬阳县13个村200户农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退出闲置宅基地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对陕西省将推出的宅基地退出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较明显,在给予农民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八成以上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基于该结论提出建立退出激励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宅基地约束及有偿使用等措施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13.
对榆中县6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表明,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子女个数、年人均收入以及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影响显著;而性别、婚姻状况、如何看待子女赡养、农户类别、选择何种方式养老以及对"捆绑政策"的看法,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为此,制定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待遇、淡化家庭养老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就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推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江西省646户空巢农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实证探析影响空巢农户农业科技吸纳意愿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所在村离县城距离越远、户主年龄越大、社会化服务推广越普遍、监督检查频率越高,农户对农业科技吸纳的意愿就越低;村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度、户主文化程度、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家庭收入中农业所占比例、粮食种植面积、农技人员推广等都会对科技的吸纳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户主职业、村集体组织推广、家庭人口数、农技采纳面积、农作物种植类型、宏观指导频率等因素与农户科技吸纳的意愿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迁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有所不同.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充分的自由迁徙的机会和权利,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综合运用Logistic回归和CVM两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宗教信仰、职业、年均家庭收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了解程度等因素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支付意愿的影响,并运用CVM方法估算迭部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年价值。结果表明:居民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存在一定的支付意愿;学生和个体工商业者以及无宗教信仰、年均收入较高、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了解程度较高的居民总体上支付意愿更强;迭部县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年评估价值在397296元/a~1732652元/a,平均支付意愿值为7.20元/a-31.40元/a。  相似文献   

17.
以黄山毛峰茶为例,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研究茶非物质文虎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大众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比较少。然后利用文化生态理论,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精神因子、物态因子、制度因子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比较大,而行为因子与教育因子相对较小。最后,针对结论及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推行碳标签制度的风潮中,中国食品企业对生产碳标签食品的额外支付意愿成为衡量工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企业案例调研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技术能力特征和政府参与特征、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特征是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碳标签食品额外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碳标签食品,应更强调政府的外部推动。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定期监督将显著促进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投入以进一步改进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条件价值法(CVM)对安溪铁观音产区茶叶经营者的生态支付意愿(WTP)与受偿意愿(WTA)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WTP与WTA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WTA与WTP差异显著,WTA/WTP超过5,而茶叶种植者对生态补偿项目的关注度、生态种茶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这3个因素显著影响了WTA与WTP的差异性。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发现,茶叶种植平均利润增长、茶叶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提高,会使WTP提高,使WTA与WTP的不对称性减弱;生态项目关注度提高、生态种茶技术提高,有利于WTA与WTP不对称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之前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及实践,由于较为重视物质和文化的视域,往往遮蔽了其他重要维度,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视角,是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尝试探寻深嵌于侗族梯田社会的标志性文化及其内生的互嵌结构,进而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社会价值和意义,即以梯田为主体的侗族同胞的社会记忆与合作传统;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社会规范和集体情感;“四个鬼”释义中的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表达。并藉由梯田社会的知识和运行机理,提出遗产地建设的新思路,在推进在地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亦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与社会永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