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民族情趣等各方面的特点.满族和蒙古族谚语深深植根于其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满族历史上的狩猎骑射文化和蒙古族历史上的游牧文化都明显反映住满族谚语和蒙古族谚语中.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中被广泛流传并使用的一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在谚语的研究中,语言美的表现特点是不容忽视的,它反映了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更加具备美感,在流传的过程中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本论文主要对谚语语言美的结构美、风格美和修辞美的一般表现特征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人类语言发展史中被广泛流传并使用的一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在谚语的研究中,语言美的表现特点是不容忽视的,它反映了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更加具备美感,在流传的过程中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本论文主要对谚语语言美的结构美、风格美和修辞美的一般表现特征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树新 《民族学刊》2021,12(2):41-51, 97
中华多民族谚语指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或“一族多群”的谚语系统,它既是一个多元的结构,指称组成中华民族成员的众多民族的谚语形态,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对中华谚语一体性和共通性的综合和概指。中华多民族谚语内容上具有经验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形式上具有口语性、异变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使用功能上具有俗传性、权威性和教育性的特征。中华多民族谚语的传承与扩布,显示了其创作主体多元性与历史悠久性,其自身发展的辐射性与吸纳性以及调适性和变化性。中华多民族谚语具有文化认同价值和多民族共有精神的建构价值,潜沉在中华多民族谚语这一载体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和民族精神特性是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具有文化价值的“中国经验”。全方位开展中华多民族谚语的整理与研究,对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语言文化引领风尚使民族文化血脉薪火相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谚语主要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谚语的本质、谚语的主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自然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沉积与印记。本文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对傣族谚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目的是让人们对傣族现存的或曾经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谚语在语言上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单句讲究韵律、双句对仗的特点。谚语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英汉谚语互译中既要注意内容贴切、语言生动,又要考虑到谚语的文化背景、形象比喻等。做到形式、内容和神韵的统一,即所谓的“貌合神似”。本文探讨了如何达到英汉谚语翻译中的“貌合神似”。  相似文献   

7.
社会变迁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之一。内蒙古地区作为民族地区的一个代表,它的发展历程以及学者对它的研究值得关注。本文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进行了梳理,指出对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的主要研究视角包括蒙汉关系研究、语言学角度、家庭、婚姻、体制政策与社会结构角度等,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农业谚语是人类农业智慧的具体表现.壮、泰语农业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折射了两个民族农耕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11世纪70年代编定的《突厥语辞典》中文化语言学研究对社会文化变革有较大影响、分化人文地理对语言和方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诗歌谚语的哲学观念方面也是如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对少数民族节庆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少数民族(壮族)传统节庆——歌圩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有关歌圩节的期刊文章和报纸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构建有关歌圩节的功能结构语义网络模型、环境语义网络模型和利益相关者行为关系的网络语义模型。进而比较学术期刊和报纸报道对歌圩节所关注的不同内容,发现和挖掘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