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批判继承 ,是海德格尔前期人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来源。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在内容上 ,所继承的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这一方向。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的个体性人学实质与狄尔泰的生命是“个体”的生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对此在时间性历史性的探索 ,直接来自对狄尔泰关于人的生命是历史性过程的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是否能够引出一门现象学的意向伦理学?这个问题可分成三个步骤来论述:首先,胡塞尔的“充实”概念对整个哲学都具有基本的意义,但它带有一个胡塞尔无法解决的困难。其次,这个困难在海德格尔这里得到了某种解决,他用实践的“充实”概念取代了理论的“充实”概念。最后,借助于海德格尔而获得的对情感满足的理解可以用来建构一门现象学的意向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观念论或唯心论,具有强烈的理论化倾向.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延续并强化了这种倾向;而作为德国现象学在法国的传播者的列维纳斯却批判这种倾向.他先是借助于具有一定实践倾向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来读解胡塞尔的认识论哲学,进而批判胡塞尔哲学的强烈理论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哲学隐含的理论化倾向,在创造性误读胡塞尔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现象学的实践转向要求.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这两门主要的实践哲学中,列维纳斯主张伦理优先于政治.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 ,现象学真正由认识论过渡到存在主义本体论 ,其直观方法所包含的经验与先验的矛盾最终被圆满地解决了。与此同时 ,海德格尔一贯地坚持并发展了胡塞尔所创立的关于理性、科学的批判概念和原则 ,将认识批判原理发展、改造为存在批判原理。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指意识的指向性,它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现象学的中心概念。包括现象学还原在内的几乎所有现象学基本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意向性概念关联。意向性概念又是从现象学到存在哲学过渡的桥梁。因此,不首先弄清楚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就无从接近胡塞尔现象学和全面理解存在哲学。意向性概念是打开胡塞尔现象学这座神密宫殿大门的钥匙,是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从胡塞尔那里接受的最重要概念。本文试图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含义和它的来龙去脉做一简略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之一,同时也是最矛盾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之一。哲学现象学流派的创始人是爱德蒙特·胡塞尔(E. Husserl)(1859—1938年)。胡塞尔于1900—1901年出版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一书以后,成了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对于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最强烈影响。胡塞尔在两卷集的《逻辑研究》一书中规定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认识。他的目的是要建立关于科学的科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二位哲学巨匠的现象学观。从方法论角度看,二者有一致之处:都把现象学作为根本性方法;但更有本质区别,区别表现在哲学的旨趣——意识和存在,也表现于二人赋持的不同学术背景:科学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0.
出于对当时哲学现状的不满,海德格尔重新界定了哲学。他根据"问题体验"区分了"理论的东西"与"前理论的东西",认为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前理论的东西";而要考察"前理论的东西"就要摒弃"普遍化"方法而采用"形式指引"方法。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这是对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但"形式指引"作为一种方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化特征,因而最终为海德格尔所放弃。  相似文献   

11.
论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现非理论的生命和经历领域以及达到这领域的方法--释义学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在1919年"战时研究班"上的讲演<哲学的观念和世界观问题>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起点.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阐明了他对哲学的全新理解,并由此划清了与一切旧哲学,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界线,揭示了他一生的哲学方向.这部被人认为是他一生思想经历起点的重要著作始终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影响了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特征与实质的理解,以至我们仍然走在海德格尔一开始就拒绝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相继对时代提出了遗忘生活世界和遗忘存在的诊断。胡塞尔学术内部同样有遗忘的幽灵在萦绕,海德格尔指出了胡塞尔对存在的遗忘,自己另辟蹊径地走上了一条向“此在”逼问存在及其意义的哲学之路,一条从现象学角度看不乏合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世界无疑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论题,现象学试图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现代哲学中对世界的怀疑和不信任感。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作为一种自然态度,贯穿了我们的一切行为意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作为一个预先给予的境域,则是一切其他世界内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前提。但这两位现象学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澄清世界的论题。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将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并将世界本身看成是意识的意向相关物,而海德格尔则反过来认为,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之中存在,因此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感也构成了他的原初存在方式。尽管如此,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没能真正克服现代哲学中世界之丧失的危机,重建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  相似文献   

14.
意识哲学的当代形式是意识现象学.胡塞尔是意识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一生都投入在认知现象学研究领域.海德格尔承袭胡塞尔,他早期的现象学可以叫做"此在现象学",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些人称之为"存在现象学",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现象学经历了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再到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发展阶段,苏格拉底哲学也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心灵哲学再到政治哲学的转向.本文试图在古典政治哲学的背景上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以及一般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诗可以兴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解开兴体的结构之谜与(审美)功能之谜,必须借助海德格尔对时间的出色分析。用海德格尔的哲学分析去解决深层历史学的精神发生,其理论依据在于哲学现象学的微观结构与文化人类学的宏观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解释学循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解析的时间意识的三重内涵,也即诗学人类学之"兴"的主要内涵,即纯粹时间体验、死亡意识和焦虑感。从兴的内在结构看来,它既是体(时间意识),又是用(时间感受);既是主体的内在直观形式,又是客体的具体存在模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的方法与分析哲学的方法以及辩证的方法,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广为人知的“三大哲学方法”。胡塞尔奠定的现象学方法,经由海德格尔、梅劳——庞蒂、萨特等许多现象学家的努力,发展成为对西方思想理论界发生了重大影响的现象学运动和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存在主义。二者又共同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得以孕育的母胎。诚如后现代主义大师伽达默尔所言,胡塞尔的现象学对20世纪的哲学转折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方法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基点来思考问题的全新方法论。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