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是一位物质主义者;早期物质主义者坚持物质本体论并形成了经验知性方法论,其缺陷被贝克莱利用并发起质疑和攻击;康德在休谟物质主义基础上否定了本体论并确立其批判知性方法论,但其在主体与客体、知性与理性关系上却是分割的。黑格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而以自由精神原则论证和构建了理性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哲学观和思辨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 ,黑格尔扬弃了康德关于理性与知性划分的消极性影响 ,通过对理性自身的逻辑规范性与自我超越性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把握及运用 ,揭示出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根源所在 ,超越了知性的局限 ,而达到了理性矛盾之自我和解 ,确立起崭新的思辨理性 ,消解了知性的形而上学的僵硬和片面。但是 ,在现当代西方哲学中 ,黑格尔对知性的批判遭到了再批判 ,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这其中既有对黑格尔思辨理性不实之处的揭露 ,又有因背离理性对立统一性而加重工具理性主义的危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分析"范式",在美国政治学界中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和运用则刚刚起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系统考察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方法论特征,并反思其深层次本体论、认识论基础,最后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析的视角思考其在我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个人与自然、社会结构、历史进程的辩证关系确立了个人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扬弃了施蒂纳式的个人主义和黑格尔式的整体主义的抽象对立。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客体性、客观性、绝对性、整体性的因素,几乎重新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客观主义、客体主义、绝对主义和整体主义。重建马克思主义个人理论,具有充足的理论的、方法论的和实践的根据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批判知性真理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从前真理观的"理性颠倒"。黑格尔真理观的前提和基础是精神活动性和精神自我意识,因为精神本性具有活动性,在自己活动的结果中达到精神自我意识,所以真理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真理观的基础是人的自然需要和满足人需要的具体实践活动,所以也必然强调真理是个历史过程。但是,马克思的活动主体不是理性、精神,而是现实的人;活动的内容也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黑格尔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环节,他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系统化的哲学系统,目的是构建绝对真理体系,而马克思是把真理作为实践的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目的是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马克思完成了对黑格尔"理性颠倒"的"实践颠倒"从而实现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不仅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社会伦理意蕴。在黑格尔看来,知性思维的缺陷不仅在于其停留于现象界导致的有限性,更在于其否定伦理规范的客观性必然导致个体主义、加剧的社会分裂。黑格尔用概念辩证法超越知性思维的有限性和主观性,追求真理的无限性和客观性;用伦理辩证法超越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和功利倾向,追求伦理生活的社会统一性。探讨黑格尔辩证法的伦理意蕴,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确立"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原则,以批判康德的二元论与不可知论,但是其和解原则却是建立在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基础之上;基于理性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的区分,马克思承认两者统一的有限性与条件性,进而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将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体系性和方法性分别对待的做法,表明了其观念论的一面和方法论的一面的各自特点。对马克思来说,虽然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本体论并不可取,但其《逻辑学》,尤其是"本质论"这部分所蕴涵的方法论却极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后来的《资本论》,是它们的方法论基础。文章从五个关键词出发,表明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这种吸收利用。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作了一种转换:他对五个关键词都作了新的理解,特别是用劳动取代了精神作为对象的本质性概念,将有机的、动力学的观念论转换为一种唯物论——马克思用"本质论"的方法论批判了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本身,同时他又在著作中延续着这种来自黑格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倪剑青 《中国学术》2004,5(1):324-330
新黑格尔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甚至连一种统一的思潮都算不上。正如新黑格尔主义者哈尔达(Hiralal Haldar)所言:“给这个运动以新黑格尔主义之名,是否妥当,我不知道。但既已通用,那就不必争论了。但无论如何,这一派的学者,都不是黑格尔的直接的学生,只是深受其影响,但又有独立的思想。”这个断言也许不仅仅适用于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而是具有其普遍的意义。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新黑格尔主义在不同的国家里的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方法是反映现代实践格局的思维方法 ,本文认为 :黑格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方法建构其哲学体系的人。在现象学视域内 ,我们发现 ,黑格尔哲学不仅仅是传统所理解的思辩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以其特有的现象学方法 ,确立了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基础地位 ,并对现实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作了抽象然而真实的表达。马克思独具慧眼地发现并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文力图通过对黑格尔建构实践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现象学方法的讨论 ,凸显黑格尔的现代性 ,以求对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文本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并对从现象学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1841—1843年是马克思文化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841年的《博士论文》表达了他用"自我意识"原则改造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文化努力;《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逐渐松动了他原有的理性主义文化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决定论进行了矫正,为文化唯物论根本立场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深刻的矛盾体系。黑格尔哲学的党性和其整个哲学一样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在矛盾,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唯心主义的主流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把这种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法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在传统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之际,梁漱溟独树一帜,建构"新孔学"伦理观。他以生命宇宙观为基石,高扬社会伦理本位与道德本体论;以生命和谐为取向,确立道德义务;以道德代宗教,建构伦理"终极关怀"。进而,肯定了孔子儒学的生命与智慧,确定了现代新儒学尊孔崇儒的精神方向,揭示了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的误区,树立起人文自觉主义的大旗,开"以洋释儒"学风。它对时代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虽然在今天看来",新孔学"伦理观存在一定的局限与缺失,但是瑕不掩瑜,其内含的合理因素,至今仍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